江蘇省婦聯宣傳部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街道雙塘村85歲的老中醫李太初,育有一女五子,其中三個孩子是機關干部,兩個是企業老總,孫輩中還有三個博士。四鄉八鄰都贊嘆李家“家風好”。退休后的李太初,為鄉鄰義診二十多年,他還用十年時間,親手堆砌七層塔亭,梳理撰寫了近萬字的持家之道,稱為“醒世亭”。
十年手砌七層塔亭
在甘泉街道,鄉鄰都稱李太初家是“大戶人家”,不僅因為子女多,都成才,而且李家的院落也大。李家住在村頭,遠離莊臺,周圍都是農田、林地、池塘,春暖花開時節,走進李家,就像走進了世外桃源。
李家的院門上,有一幅褪色的楹聯:“仁義守法是做人準繩 德才奉獻乃立身之本。”匾額刻有“醒悟”兩字。但精彩遠不止于此,李太初修身持家的“大手筆”,在院子里。
綠樹旁,一座塔亭高約20米,由李太初親手壘砌而成。李家一女五子,大部分在外地工作安家。李太初拆下磚梁,在舊宅基地上建造塔亭景觀。義診之余,他當起了瓦木工,耗時十年,完成七層塔亭景觀。
李太初的手掌粗大厚實,至今布著老繭。“砌個亭子,看似在院子里造個小景,也鍛煉了我的筋骨和毅力。”85歲的李太初,還能玩轉笨重的石鎖。長女李明紅說,父親晚年親手造塔,旨在啟發晚輩“要有愚翁移山的勇氣和定力,不畏困難,日積月累,才能獲得成功”。
倡導“節慶有余”
李明紅曾是甘泉街道雙塘小學的校長、街道幼兒園的大隊輔導員。她說,“六姐弟當中,我是最蹩腳的。”她的五個弟弟都是本科、碩士或博士文憑。現在兩個弟弟是機關干部,兩個在天津一家上市企業擔任總經理,還有一個是主任醫生。
李太初14歲學中醫,后來又修學西醫,大半輩子在甘泉醫院工作。雖然家庭經濟條件不錯,但李太初倡導“節慶有余”,一件羽絨服穿了十多個冬天。當初小兒子考上大學,幾個哥哥都想開車送弟弟去報到,想送弟弟名牌衣裳,都被李太初擋住了。他騎自行車送兒子去車站,送給兒子一雙黃球鞋、一只黃書包,叮囑兒子“不忘本”。
時至今日,李太初也不允許兒子把公車開回家,時常叮囑兒子,勤儉節約,廉政為民。
身教勝于言教
李太初始終注重“身教勝于言教”。退休后,他堅持為鄉鄰義診二十多年,遇到疑難病癥患者,他總是慰以寬心,用心醫治。村民馬秋鳳十五年前曾被各大醫院勸回“準備后事”,經過李太初86劑中藥調理后痊愈。馬秋鳳80歲生日時,執意邀請李太初喝杯酒,表達感謝。李太初婉言拒絕:“治病救人乃醫生本分,無需謝恩。”從醫七十年,他從不接受病人吃請,還給不少貧困鄉鄰免除醫藥費。
李明紅最懂父親“身教勝于言教”的家訓。當年她結婚時,在學校教書,丈夫在部隊服役。父親提醒她,“你是教師,一定要為人師表,照顧好婆婆。”還在新婚中的李明紅,把婆婆接來,與自己同床而眠整整七年,直至丈夫轉業返鄉。
如今李明紅的女兒也在悄然傳承媽媽的這份孝心,每年暑假都把婆婆接到揚州,享受天倫之樂。
四鄉八鄰贊譽李太初治家有方,也激起李太初梳理家風、家訓的想法。近年來,他撰寫李家家訓近萬字,從人生、學習、工作、生活、思想、婚姻等方面,皆以四字概括,并鐫刻于塔亭之上。如今,李家的“醒世亭”,已成為傳遞家風正能量的一道風景。
(編輯 張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