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永剛 張建利
一條條通村公路、一排排漂亮民居、一張張幸福笑臉……在鐵嶺市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到處洋溢著生機與和諧。當地村民說:“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變化,一要靠黨的富民好政策,二要靠我們村的好書記。”這個好書記就是東興村黨總支書記吳彥良。短短5年間,昔日的窮鄉村變成了富美村。全村人都知道,吳書記上任時的諾言實現了。而這,僅僅是美好的開始。
20歲便走出村莊,投身商海,富起來的吳彥良,多年來靠踏實肯干和對黨的忠誠,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每次回村里走親訪友時,他都會順帶著為鄉親們辦一些實事好事。2010年村“兩委”換屆時,吳彥良出人意料地回村參加競選,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許多人都不解地問他:“放著好好的大老板不當,為啥要當這操心挨累的村干部?”吳彥良解釋說:“俗話說‘兒不嫌母丑。我就是要回報生我養我的家鄉,改變咱們村貧窮落后的面貌?!?/p>
當時的東興村真的是“這也難,那也難”,村民的腰包癟癟的,沒啥“來錢道兒”;交通不方便,種田、養牛的干勁兒,總會被“行路難”這盆冷水澆滅?!霸搹暮翁幭率帜??群眾急什么,咱村干部就先辦什么吧。”上任伊始,吳彥良在群眾代表大會上提高嗓門,立下“軍令狀”:“3個月內,讓全村人出門走路腳不沾泥。不把路修好,自己就主動下臺。”
一“語”激起千層浪。別說許多村民將信將疑,就連許多村干部都勸他把修路的事暫時放一放,因為要修通全村的路、橋涵,再精打細算也得要50萬元,而當時村集體欠外債近百萬元,“等上級下撥了扶持資金,再動工也不遲呀!”“全村人都等了幾十年了,還要讓群眾等到什么時候啊?”吳彥良的態度非常堅決,“不能總是等、靠、要。為百姓造福,一刻也不能等”。
吳彥良帶頭到銀行擔保貸款,找關系托朋友借錢、賒料,把能用的法子全用上了,可還差十幾萬元。他便回家軟磨硬泡地做妻子的思想工作,把家里準備拓展生意的15萬元拿出來救急。自開工那天起,吳彥良就沒離開過修路現場,搞測量、運石料、筑路基、鋪路面,事事想在先,樣樣干在前,晚上還帶人在工地打更。深夜里冷得受不了了,就鉆到路邊的苞米秸垛里取暖。
3個月后,吳彥良交出的“答卷”讓全村人豎起了大拇指:共修通主路13公里、巷道8公里,還修筑了8座水泥混凝土橋涵,實現了屯屯通、戶戶通,村路兩側栽上萬棵風景樹。新修的村屯道路不僅成為方便群眾出行的“便民路”,更成為村民們發展產業的“脫貧路”“致富路”,村里的販牛經紀人一下子增加十幾人,每年僅販運黃牛一項便增加收入100多萬元?!凹依锏氖聫臎]見他這么上心過,還總跟我念叨‘百姓的小事都是頭等大事。”如今,妻子不僅理解了吳彥良的擔當與奉獻,還更加支持他多為父老鄉親謀福祉。
全村人的收入年年都在增加,吳彥良自家的收入卻大不如從前,可他仍在不停地琢磨著怎樣讓村民增收致富。他與村里的幾位黨員干部投入資金60萬元,成立了豐滿源農機種植合作社,實行土地流轉入股、代耕代作等經營模式,統一購買種子化肥,為農戶免費深松整地,年終分紅,每年直接增加村民收入300余萬元,還使300多人騰出精力外出打工,年收入達500萬元。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上升到1.4萬多元,村集體還清了外債,每年還有可觀的固定收入。
群眾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可吳彥良并不滿足,“精神富有也是必須的!”在他的指揮帶領下,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很快“誕生”了,在廣場上扭秧歌、唱歌、跳舞、打球健身的群眾達千余人。村里還先后開辦了“道德大講堂”“文化書屋”“科技培訓基地”,常年開展“東興好人”“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多年來,吳彥良心頭掛念的還有村里的貧困戶,組織黨員干部開展了“一對一”幫扶活動,成效顯著。他帶頭與3個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不僅在生活上關心照顧,還在發展生產上出資幫扶?!爸赂宦飞先粲幸粦舻絷?,就是我這個當支書的失職?!边@是吳彥良常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