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唐朝詩人戴叔倫的這首《塞上曲》,豪情四射地寫出了唐代將士威武雄壯的陣容、昂揚的斗志和英勇殺敵的氣概,彰顯出守邊將士以身報國的壯烈情懷。
“愿得此身長報國”,這是歷代愛國將領鐵骨錚錚的誓言,展現了流淌在炎黃子孫血脈里的愛國情懷:不畏艱險、舍身為國、誓死不渝……對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富強而言,它具有非凡的意義。
“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少年驍勇的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他19歲為驃騎將軍,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地區的匈奴,殲敵4萬余人。他曾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叛亂的緊急關頭,處變不驚,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元狩四年春,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殲敵7萬余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
漢武帝曾經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府第,但壯志未酬的他說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正是具有強烈的為國忘家的愛國情懷,霍去病才能夠屢建奇功,名傳后世。
南宋時期,金兵常常侵襲中原。母親鼓勵岳飛報效國家,從軍之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不忘母訓,每戰必勝,立功無數,建立起一支作戰英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岳家軍軍紀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英勇善戰,讓金軍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長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后來,百姓們為了銘記岳飛的愛國業績,建了岳飛祠。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在《滿江紅》里,岳飛表達的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至今讓人動容。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英雄。當臨安告急時,他在家鄉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次年(1276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營中談判時遭扣留。心念南宋興亡的文天祥后來趁夜逃亡至真州,由海路南下,在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會合后繼續抗元。為元兵所敗后,文天祥因叛徒出賣被俘。在大都被囚禁四年, 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后,文天祥始終威武不屈,最終慷慨赴難,面南就義,年僅47歲。
被囚期間,文天祥寫下了《過零丁洋》一詩。其中盡表忠誠愛國之志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大無畏的豪氣而成為流傳千古的愛國名句。
晚清北洋海軍愛國將領鄧世昌,少年時目睹西方列強軍艦在中國海區橫行,立志獻身保衛海疆。1888年北洋海軍成立,鄧世昌先后任中軍中營副將、“致遠”艦管帶,以治軍嚴格、忠勇剛正聞名。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他指揮“致遠”艦英勇作戰,在戰艦受重創側傾的情況下,全速撞向日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號,決心與其同歸于盡。最后時刻不幸被魚雷擊中,鄧世昌同全艦200余名官兵一起壯烈殉國。
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的碧血丹心,正是支撐中華民族英武不屈的鐵骨脊梁。
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無盡源泉,是維護和保衛國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動力。中華民族從來不乏愛國壯士。一個個高大的身影,組成一道鐵壁銅墻,從遠古到現在,護佑著偉大祖國的遼闊疆域。他們把以愛國情懷鑄就的精魄,注入到炎黃子孫的靈魂深處,將讓我們在面臨任何外敵入侵時,都能以滿腔熱血英勇奮戰,“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
□本欄編輯/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