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信
2016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這是中辦、國辦繼2011年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時隔近5年之后再度聯合發文,對政務公開工作作出專門的全面部署。
問:制定《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答:公開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2月17日發布施行的《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政務公開理念不到位、制度規范不完善、工作力度不夠強、公開實效不理想等問題,確立了新時期政務公開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針對政務主動公開、政務開放參與、政務能力提升及其強化保障措施等方面明確了工作流程、關鍵環節、重要抓手、節點要求,并提出了具體做法。
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增強政府公信力、執行力,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具有重要意義。《意見》是過往20年來以《關于在農村普遍實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1998年)、《關于在全國鄉鎮機關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制度的通知》(2000年)、《關于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的意見》(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7年)、《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2011年)等政策文件為代表的政務實踐的經驗提煉和總結。它的發布不僅標志著國家全力推進政務改革尤其是政策透明度和政務服務水平的堅強信心和決心,也是增強政府公信力、執行力,促進政務公開常態化的重要舉措,更是國家著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現代國家治理和民生福祉的制度保障。
問: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什么?
答:一、指導思想。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推進行政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打造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二、基本原則。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關注關切,以公開促落實,以公開促規范,以公開促服務。依法依規明確政務公開的主體、內容、標準、方式、程序,加快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公開。堅持改革創新,注重精細化、可操作性,務求公開實效,讓群眾看得到、聽得懂、能監督。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新聞媒體為載體,推行“互聯網+政務”,擴大公眾參與,促進政府有效施政。
三、工作目標。到2020年,政務公開工作總體邁上新臺階,依法積極穩妥實行政務公開負面清單制度,公開內容覆蓋權力運行全流程、政務服務全過程,公開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公眾參與度高,用政府更加公開透明贏得人民群眾更多理解、信任和支持。
問:怎樣推進政務陽光透明?
答:推進政務陽光透明要圍繞深化改革、圍繞促進經濟發展、圍繞民生改善、圍繞助力政府自身建設來進行。
推進決策公開。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實行重大決策預公開制度,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點工程項目,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在決策前應向社會公布決策草案、決策依據,通過聽證座談、調查研究、咨詢協商、媒體溝通等方式廣泛聽取公眾意見,以適當方式公布意見搜集和采納情況。
推進執行公開。主動公開重點改革任務、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項目的執行措施、實施步驟、責任分工、監督方式,根據工作進展公布取得成效、后續舉措,聽取公眾意見建議,加強和改進工作,確保執行到位。
推進管理公開。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公開工作,建立健全清單動態調整公開機制。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各級政府要根據各自的事權和職能,按照突出重點、依法有序、準確便民的原則,推動執法部門公開職責權限、執法依據、裁量基準、執法流程、執法結果、救濟途徑等,規范行政裁量,促進執法公平公正。推進監管情況公開,重點公開安全生產、生態環境、衛生防疫、食品藥品、保障性住房、質量價格、國土資源、社會信用、交通運輸、旅游市場、國有企業運營、公共資源交易等監管信息。
推進服務公開。把實體政務服務中心與網上辦事大廳結合起來,推動政務服務向網上辦理延伸。各地區各部門要全面公開服務事項,編制發布辦事指南,簡化優化辦事流程,讓群眾不跑冤枉路,辦事更明白、更舒心。公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清單,公開項目名稱、設置依據、服務時限。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提供公共服務的公開。
推進結果公開。各級行政機關要主動公開重大決策、重要政策落實情況,加大對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結果的公開力度。推進發展規劃、政府工作報告、政府決定事項落實情況的公開,重點公開發展目標、改革任務、民生舉措等方面事項。
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著力推進財政預決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準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有關部門要制定實施辦法,明確具體要求。
問:如何擴大政務開放參與?
答:擴大政務開放參與要圍繞讓群眾更大程度參與來進行,積極探索群眾參與新模式,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集中群眾智慧。
推進政府數據開放。按照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要求,實施政府數據資源清單管理,加快建設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制定開放目錄和數據采集標準,穩步推進政府數據共享開放。
加強政策解讀。將政策解讀與政策制定工作同步考慮、同步安排。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政策參與制定者,掌握相關政策、熟悉有關領域業務的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的作用,注重運用數字化、圖表圖解、音頻視頻等方式,提高政策解讀的針對性、科學性、權威性。對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實施難度大、專業性強的政策法規,要通過新聞發布、政策吹風、接受訪談、發表文章等方式作好解讀,深入淺出地講解政策背景、目標和要點。新聞媒體、新聞網站、研究機構要做好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政策解讀工作。
擴大公眾參與。通過政務公開讓公眾更大程度參與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匯眾智、定政策、抓落實,不斷完善政策,改進工作。研究探索不同層級、不同領域公眾參與的事項種類和方式,搭建政民互動平臺,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增進公眾對政府工作的認同和支持。
回應社會關切。建立健全政務輿情收集、研判、處置和回應機制,加強重大政務輿情回應督辦工作,開展效果評估。對涉及本地區本部門的重要政務輿情、媒體關切、突發事件等熱點問題,要按程序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講清事實真相、政策措施以及處置結果等,認真回應關切。
發揮媒體作用。把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運用主要新聞媒體及時發布信息,解讀政策,引領社會輿論。安排中央和地方媒體、新聞網站負責人參與重要活動,了解重大決策。暢通采訪渠道,積極為媒體采訪提供便利。
問:怎樣提升政務公開能力?
答:完善制度規范。建立健全政務公開制度,注重將政務公開實踐成果上升為制度規范,對不適應形勢要求的規定及時予以調整清理。修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完善主動公開、依申請公開信息等規定。
建立政務公開負面清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和國務院各部門要依法積極穩妥地制定政務公開負面清單,細化明確不予公開范圍,對公開后危及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公共安全、社會穩定等方面的事項納入負面清單管理,及時進行調整更新。負面清單要詳細具體,便于檢查監督。負面清單外的事項原則上都要依法依規予以公開。健全公開前保密審查機制,規范保密審查程序,妥善處理好政務公開與保守秘密的關系,對依法應當保密的,要切實做好保密工作。
提高信息化水平。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提升政務公開信息化、集中化水平。
加強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強化政府門戶網站信息公開第一平臺作用,整合政府網站信息資源,加強各級政府網站之間協調聯動,強化與中央和地方主要新聞媒體、主要新聞網站、重點商業網站的聯動,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拓寬信息傳播渠道,完善功能,健全制度,加強內容和技術保障,將政府網站打造成更加全面的信息公開平臺、更加權威的政策發布解讀和輿論引導平臺、更加及時的回應關切和便民服務平臺。
抓好教育培訓。各級政府要把政務公開列入公務員培訓科目,依托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等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加強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培訓,增強公開意識,提高發布信息、解讀政策、回應關切的能力。
□本欄編輯/程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