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
派潭、小樓、正果三鎮是廣州遠郊增城區北部的三個生態城鎮。本文通過分析增城區北部三鎮生態化發展現狀、功能定位以及存在的問題,基于規劃調控下的北部三鎮生態化發展歷程,結合新常態下北部三鎮的功能發展定位,提出北部三鎮區域生態化發展對策。
一、引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即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新文明形態。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提出生態城鎮化,統籌考慮城鎮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等之間的關系,堅持從實際出發,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城鎮總體生態環境、產業結構、社區建設、消費方式的優化轉型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建設綠色環境、經濟、社會、人文、消費的生態城鎮。
目前,我國生態城鎮規劃建設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城鎮的評價;二是生態城鎮的規劃編制體系;三是生態城鎮建設模式的案例分析。研究對象主要是縣級市和具體城鎮,對城鎮片區或城鎮群如何整合生態資源、實現生態化聚集發展的研究明顯不夠 [1-4]。
良好的生態環境必然會對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產生良好穩定的正面效應。目前,我國已進入城鎮化轉型發展階段,開始進行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增城區是廣州大都市的邊緣區。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增城區的自身定位開始由廣州市衛星城、廣州市東部綜合門戶區、廣州市東部副中心,提至中等規模生態城市,發展目標不斷升級,城市定位不斷提升,區域地位不斷提高。建設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態城市是在新常態下增城區發展的新起點新跨越。在此內外部良好的發展機遇下,提出“北部生態化、南部一體化”的城鎮空間發展新格局,最終目標是形成以派潭、小樓、正果三鎮為主體,增城北部生態城鎮建設片區(圖1)。以下,即以增城區北部三鎮生態化規劃建設為例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同類地區的生態化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二、北部三鎮生態化發展現狀
(一)生態環境保護較好
增城區眾山環繞,森林覆蓋率達56%,是廣州市東翼的“綠飾”。增城區一面臨水(東江),一江(增江)穿城而過,分為增江、西福河和白云山水系三大流域,大型森林公園和自然環境保護區主要集中在北部三鎮。
北部三鎮現有的大型森林公園和自然環境保護區主要有白水寨風景名勝區、湖心島風景名勝區、小樓人家風景名勝區、龍潭浦森林公園、蘭溪浦森林公園、白水寨森林公園,水系廊道主要為派潭河、二龍河、增江。
派潭的生態特色在于“山”,正果的生態特色在于“水”,小樓的生態特色在于“田”。近年來,增城區通過森林公園、水源地保護區、退耕還林建設等工程,生態環境得到了比較好的保護。
(二)“美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
2012年,增城區全面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創建28個試點村,力爭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試點村的建設任務。通過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正果鎮的黃屋村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派潭鎮榮獲“廣東省宜居示范城鎮”稱號;正果鎮的黃屋村、小樓鎮的西境村和九益村、派潭鎮的湴汾村等,榮獲“廣東省宜居示范村莊”稱號。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進程中,規劃部門對各村莊進行了功能分區規劃,依次劃分為農民居住區、基礎設施區、現代農業區、產業發展區、生態保護區等區域。在農民居住區,大力拆除私搭亂建,綜合整治居住環境;在基礎設施區,著力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區域管理水平;在現代農業區,加強農田標準化改造,發展現代種養業;在產業發展區,加快建設生態旅游項目,促進農民增收;在生態保護區,嚴禁不利于生態發展的建設項目,留住青山綠水、基本農田。目前,通過建設“美麗鄉村”,北部三鎮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三)生態旅游發展較快
北部三鎮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派潭有上九陂白水寨風景區、小樓有二龍山國際生態園、正果有湖心島風景區。北部三鎮雖然地處經濟活躍的珠三角地區,但是鎮內沒有大型工業企業,與區域內的其他鎮街相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是,憑其深厚的農業基礎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在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方面,北部三鎮優勢明顯。
三、北部三鎮生態化建設階段
第一階段:2008年以前,增城區主要以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主,發展的重心主要在南部,北部三鎮主要以農林和勞務為主,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由于單純追求經濟效益,不少山地盲目擴大桉樹等經濟速生林種植面積,發展了很多家庭養豬場,帶來了生態環境污染。此后,增城區大抓環境治理,繼2003年榮獲廣東省衛生城市稱號后,2004年提出了創建生態文明城市的目標。按照創建目標和要求,全區開始實施“青山綠水”工程,主要措施有:依法依規關閉采石場,嚴格控制發展經濟速生林,重點發展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保護青山綠水;在公路、鐵路兩旁建設綠色通道,治理臟亂差和污染,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全面整頓水泥、漂染、化工等污染企業;大力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理,重點保護飲用水源。
第二階段:2008年-2013年。從2008年開始,增城區全面實施三大主體功能區戰略(圖2),將派潭、小樓、正果三鎮功能,劃定為都市農業與生態旅游圈,列入限制開發區名錄,嚴格保護派潭、小樓、正果三鎮的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打造國際化鄉村生態大公園,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會議休閑經濟。同時,全面實施全區域公園化戰略,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實現“園在城中,城在園中;園在村中,村在園中”,一舉建成全長166公里的自行車休閑健身綠道和190公里的自駕車游綠道,使之成為休閑健身之道、游客體驗之道和農民增收致富之道,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三大主體戰略的推動下,北部三鎮的污染企業和家庭養豬場得到了全面清理整頓,生態環境建設有了質的飛躍。

第三階段:2014年以后。增城區提出建設中等規模現代化生態城市,重新修編了北部三鎮的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北部三鎮生態化發展戰略。
派潭、小樓、正果三鎮功能劃定為北部生態區,提出以派潭、小樓、正果三鎮為主體,嚴格保護生態環境,限制工業發展,形成增城北部的生態屏障。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整合生態資源,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推動生態旅游和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這一階段注重從點上突破,制定“千園計劃”,營造良好的公共空間和生態環境;發展“萬家旅舍”,利用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在城鎮化發展上更加突出生態保護理念。
四、北部三鎮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一)生態景觀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
增城區是國內率先開展生態綠道建設的城區之一。綠道主要沿江、沿路建成,目前尚未形成串聯北部三鎮的網絡化綠道系統,因此北部三鎮的生態防護和水源涵養需要加強。
北部三鎮是增城區重要的水源保護地和生態屏障,應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工作,推進桉樹林退出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非林地桉樹林升級改造。要按照增城區備用飲用水源管理要求,加強山塘和水庫的水質保護。此外,要進一步完善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預防、應急方案,加強環境保護。
(二)生態化經濟效率亟待提高
近幾年來,北部三鎮高等級公路等基礎設施的陸續投入使用大大縮短了城郊之間的距離。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市場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北部三鎮作為大都市周邊發展生態旅游的城鎮,擁有大量的穩定客源,需要補足旅游宣傳不足、旅游產品單一、農家樂特色不明顯短板,提高服務水平,提升生態經濟效益。北部三鎮除了擁有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還擁有文化旅游資源,如派潭白水寨的山水資源、小樓和正果寺的道教文化。
(三)加快整合生態資源
北部三鎮地處丘陵地帶,山體起伏連綿,分布較廣。基本農田保護區數量大,呈稀疏分布狀態,影響了城鎮非農建設用地的完整性,不利于成片拓展,相比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北部三鎮的交通條件也比較落后,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生態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目前,北部三鎮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形成系統,資金投入少,建設水平低,生活設施不完善,部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缺乏規劃指導,制約發展的關鍵是缺乏資源整合,沒有形成區域發展合力。為此,北部三鎮應根據各自特色,進行深度挖掘和資源整合,形成一體化的互通互利的基礎配套體系。
五、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北部三鎮發展定位
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是增城區北部三鎮的共同特點和優勢。北部三鎮在發展定位上要緊緊抓住“青山綠水”生態建設,同時結合自身特色錯位發展。
規劃部門將小樓城鎮化性質定位為以都市農業為載體,以生態旅游為主導,以精品人居為提升,多產業關聯,協同發展,打造環境優美、農業生產技術先進、適宜居住的珠三角生態文化旅游宜居名鎮。在功能定位上,小樓鎮力求打造成為北部生態旅游示范區、廣州市東北部綠色生態屏障、現代化生態田園宜居城鎮、南國鄉村大公園南大門、農民集約創業園示范區。
正果鎮是增城區的水源涵養地,是北部三鎮生態區的核心組成部分,定位為發展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相關特色配套產業的重點片區。
派潭將城鎮化定位為北部三鎮經濟產業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力求打造增城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田園山水旅游先導示范區,增城區規模化生態農業開發和加工物流基地,人居和諧與城鄉和諧發展的先行改革試驗區。
通過規劃(圖3)可以看出,北部三鎮在城鎮化發展的定位上,突出了生態優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從村鎮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方面,依托山、水、田、園特色優勢,在打造一體化的北部大生態城鎮片區的層面上,各方要素得到了科學合理的整合和聯通。
六、北部三鎮生態化建設策略分析,形成點線面網絡化生態格局
目前,規劃控制北部城鎮的農田、山體、水系等自然生態格局,提供休閑活力空間,提升北部三鎮的整體生態環境仍是重中之重的長遠發展目標。
(一)劃定增長邊界,保護自然基底
提取山體、水體、農田、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斑塊要素,搭建生態框架基底,與規劃建成區對接,構建“山-水-田-園-城”一體化生態發展格局;保留各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保護各街鎮環抱的生態核心,提供休閑活力空間,提升整體生態環境。
(二)構建綠道網絡體系,形成生態廊道
高標準規劃建設三大綠道網,即全長200公里的自駕車游綠道、全長250公里的自行車休閑健身綠道主線、各景區(生態公園)自行車休閑健身綠道支線,以及50公里長的增江畫廊水上綠道;重點打造北回歸線綠道與增江區的沿線綠道,營造能夠滿足多種活動需求,為市民和游人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綠色公共空間。通過綠道建設,將各景區(生態公園)連接成片,構建融合保護生態、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等多種功能的綠道網絡體系。
(三)搭建現代多元的生態產業平臺
打造以白水寨風景區為龍頭的北部生態旅游平臺。北部生態旅游平臺規劃面積6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規劃建設用地20平方公里,范圍涵蓋派潭、小樓、正果三鎮,包括白水寨生態休閑度假區、正果湖心島旅游風景區,以及小樓人家生態農業示范區、正果-派潭高科技農業示范區、何仙姑和畬族風情文化體驗區、派潭-小樓-正果生活服務中心等重點發展單元,最終目標是打造成為珠三角生態旅游大基地和都市農業大基地。
在產業規劃上,主要利用白水寨、湖心島生態資源及周邊的古村落,大力發展溫泉度假、體育休閑、生態觀光等功能,形成重要的區域旅游目的地;發揮小樓鎮遲菜心、絲苗米等品牌優勢,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觀光農業。同時,以名優植物和新品種展示為特色,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區和高科技農業園;在保護歷史文物的基礎上,適度進行旅游開發,發展文化旅游;在三鎮原鎮區的基礎上完善服務配套,建設北部旅游服務中心。
(四)制定多贏的生態化實施方案
制定多贏的生態化實施方案(圖4),統籌考慮和平衡政府(部門)、企業、村鎮、村民的利益分配,加強規劃與建設對接,結合建設設施的經濟效益,提高規劃實施的可行性;推進“萬家旅舍”建設工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美麗鄉村”試點村建設,提升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
七、結語
北部三鎮作為廣州大都市遠郊區的生態城鎮,在依托生態資源優勢、促進區域發展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下一步,北部三鎮要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繼續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穩步推進旅游區有序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加強污染防控治理。尤其要避免在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強化旅游區生態環境控制,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發揮“青山、綠水、藍天”的生態環境優勢,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社會、經濟、環境與資源的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曉.北歐生態型城鎮的規劃建設及思考[J].城市規劃,2009,33 (7):64-72.
[2] 茹葳,程煒.大都市周圍的生態城鎮設計——以常州市遙觀鎮總體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2005,29 (5):93-96.
[3] 于立.中國生態城鎮發展目標和實施措施初探[J].國際城市規劃,2009,24 (6):102-107.
[4] 周家山,何光寶,蘭培彩.山區生態小城鎮的規劃與建設——鄖縣生態規劃與建設[J].小城鎮建設,2005,9:36-38.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