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安徽省淮北市下轄1縣3區、18個鄉鎮、17個街道辦事處。自2009年以來,淮北市以 “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活動為載體,啟動實施了農村清潔工程。2015年按照上級要求,開展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主要任務是利用兩年時間在全市鄉鎮實現農村環衛作業的全覆蓋。通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因地制宜、試點帶動、綜合治理、標本兼治,逐步建立起“村收集、鎮運轉、市縣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特別是近年來,按照“作業市場化、運營企業化、服務社會化”的總體思路,淮北市對廣大農村的環衛作業模式進行大膽改革,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實行管干分離,不斷探索市場化長效機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政府主導,搭建“三個平臺”,上下“一盤棋”
搭建機制平臺。淮北市注重加強統籌協調,各級政府成立了農村清潔工程領導小組,設立辦事機構,形成了完善的組織網絡。同時,制定出臺《淮北市“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活動實施方案》、《淮北市農村清潔工程實施辦法》、《淮北市進一步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淮北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做到農村環衛工作“有章可循”。
搭建政策平臺。淮北市堅持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當成惠民生、解民憂、聚民心、順民意的“一把手”工程。2009年初,淮北市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組織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在全市4個鄉鎮60個村試點開展“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活動。同時,建立“一聯一幫一包”制度,每名市縣級領導聯系一個村,每個市直部門幫扶一個村,每個鎮辦班子成員包一個村,指導、幫助聯系點推進工作,同時動員社會力量給予鎮村必要的政策支持。
搭建資金平臺。淮北市將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和工作運行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為該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資金達1億元,共建成垃圾中轉站、焚燒爐26座和垃圾收集房、收集池3000多座,配備垃圾清運車和灑水車33臺、人力清運車1600多輛,組建保潔隊伍1800余人,有效改善了農村環衛基礎設施落后現狀。淮北市農村清潔工程目標考核連續五年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淮北市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又率先通過了安徽省住建廳的驗收。
體制創新,鋪好“三條路徑”,念好 “市場經”
明確市場導向。淮北市出臺了《關于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辦法》等文件,將政府購買服務與民生工程緊密結合,固化于制。同時,認真學習借鑒先進地市經驗,先后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研究探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長效機制建設問題,逐步確立了以市場化為主的農村環衛作業模式。在此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鎮辦和經濟基礎較好的村居,率先把環衛作業推向市場、推向社會,培育市場主體,實行政府購買服務。
實施試點推動。淮北市按照“先行試點、以點帶面、市縣指導、鎮為主體”的原則,2011年在濉溪縣劉橋鎮、杜集區高岳街道進行試點,探索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場化運作模式。為確保市場化工作順利開展,各鎮、街道辦成立了環衛作業市場化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方案,細化措施,陽光操作,規范操作。通過試點,兩鎮、街道的環衛工作質量和勞動效率得到明顯提升,實現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共贏。
釋放示范效應。淮北市利用組織召開全市農村清潔工程工作現場會,總結推廣兩鎮、街道市場化成功經驗。目前,全市已有10個鄉鎮推行了農村環衛作業市場化改革,還有部分鄉鎮正在抓緊推動市場化改革。2014年,相山區渠溝鎮引進山東昌邑環衛管理模式,與昌邑市環衛工程有限公司簽定環境衛生委托管理協議,采取全域市場化運作形式,按照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為全市農村環衛作業模式摸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宣傳引導,突出“三項舉措”,干群一條心
倡樹新觀念。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成敗關鍵在于改變廣大農民的傳統觀念和不良的生活習慣。為此,淮北市堅持教育為先原則,廣泛組織開展“告別陋習走向文明”、“小手拉大手”、“清潔工程從我做起”等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倡導科學、健康、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傳遞新思想、新觀念,講文明、愛環境、講衛生日漸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為。
激發新動力。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離不開全社會和廣大農民的理解和參與。淮北市從強化宣傳引導入手,充分利用報紙、電臺、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大宣傳聲勢,宣傳相關法規規定,及時報道工作進展和成果,加深全市各界對環衛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了廣大市民關心、支持和參與的熱情。
營造新氛圍。淮北市大力開展“文明生態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等創建評選活動,把群眾性創建活動、愛國衛生運動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機結合,動員全市各界積極建言獻策,形成上下聯動、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督查考核,實施“三化并舉”,避免工作“一陣風”
管理目標化。推進環衛作業市場化運作意味著工作主題由原來管人、管錢向管事轉變,實現“管干分離”,加強政府監管是保障市場化成功的重中之重。為此,淮北市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考核體系,每年與各縣區政府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層層落實到單位、具體到人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責任機制。
考核制度化。淮北市出臺了考核辦法和評分標準,采取明查與暗訪相結合、定期檢查和抽查相結合方式,考核各縣區政府在組織實施、資金落實、制度建設、宣傳教育、村莊清潔、長效機制建設等六方面內容,每季度通報考核結果和排名,并將結果作為市級配套經費的撥付依據;部分縣區還將鎮容村貌納入文明創建“五子登科”考核范圍,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結果更加科學、公平,使工作步入長效管理軌道。
監管常態化。為強化對市場化作業監管,淮北市督促各鎮結合實際,制定了《環衛作業市場化運作考核細則》、《環衛作業質量標準》等一系列制度,細化標準,量化指標,建立健全現場管理考勤制度,把管理主體、清潔公司、具體保潔人員有機結合在一起,分解責任,層層落實。嚴格履行各級監督管理職能,建立了主要領導重點督查,分管領導經常查,鎮市容環衛管理辦公室天天查,村兩委負責人時刻查的全方位、無縫隙、全覆蓋監管機制,監督管理走向常態化,有力促進了農村環境質量改善提升。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鄭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