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垃圾分類的觀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其實,這一近代才出現的新鮮事物,早在歷史上就曾經有人實施過。
1883年,法國巴黎隨著城市擴大,人口增加,垃圾的數量呈現迅速增長之勢, 有增無減的垃圾山,蠶食著人們生存的空間。為了解決這一令市政當局頭疼的問題,當時的行政長官歐仁·普拜勒簽發了著名禁令——要求不動產的擁有者提供三個專門的容器,用以投放垃圾,一個裝易腐爛物,一個裝報紙和破布爛衫,一個裝碎玻璃、陶片。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垃圾分類的法令了。但由于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這條法律受到有產者的抵制,成了一紙空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分類垃圾箱才真正得到實施。
19世紀末,美國的一些市政官員和環衛工程師主要依靠焚燒垃圾或者把垃圾傾倒在海水中,把這種辦法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萬能藥。這時候,一個叫喬治·懷寧的進步主義的改革家,提出了一個更為先進的理念:垃圾分類制度。這一制度為無害化處理垃圾展現出了一道曙光,使人們看到了解決垃圾問題的新方向。1895年,喬治·懷寧被任命為紐約市的街道清潔委員,他以資源利用為目的,設計了一套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辦法,使餐廚有機垃圾和可回收的垃圾分開,提高彼此的再利用率。他還倡導成立了一些民間宣傳教育團體,將環衛管理和資源利用的知識和意識傳播給廣大的市民,鼓勵大家參與。
在喬治·懷寧的要求下,紐約市政部門成立了廢品分揀站,把原來只能當做廢品的垃圾予以再利用,做到了物盡其用,一定程度地遏制了焚燒垃圾污染空氣和傾倒垃圾污染海水的弊端。
(摘編自《垃圾的故事》)
(責任編輯: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