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柯坪非物質文化遺產
維吾爾族庫休克是古老手工技藝的產物,這種精美的手工技藝由勤勞的柯坪人民祖祖輩輩傳承至今。庫休克保留了柯坪的地方特色,與自治區其他地方生產的庫休克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是由自然杏木制成,制作中未添加任何化學成分,屬純天然手工制成品。庫休克是維吾爾語,意為“木勺”。當地少數民族有用它吃飯、喝湯的習慣,由于勺子是用木頭做成的,使用起來不會燙手,庫休克就成了維族人們廚房里最受歡迎的餐具。庫休克主要用于吃飯,還可在麥西來甫中與其他民族樂器一起彈奏。

維吾爾族老人艾拜都拉世代生活在新疆阿克蘇柯坪縣玉爾其鄉玉拉拉村。每年的10月到來年3月原本是農閑時節,可艾拜都拉老人卻要敲敲打打,利用當地的杏木、核桃木親手制作出幾百個木勺。如今,在柯坪會這門手藝的人已越來越少。
艾拜都拉老人制作木勺已經有30個年頭了,剛開始他在看別人做的時候,就學著把樣式畫在紙上,再貼到木頭上,一榔頭一榔頭地將木休克鑿出來。這么多年過去了,艾拜都拉老人一直堅持親手制作庫休克。看似一個小小的木勺,制作起來并不簡單,要挑選結構縝密的核桃木,經過浸泡、切割、挖勺、拋光等工序,一天下來也就只能做10多個。
艾拜都拉老人對自己的勞動收獲很滿意,他說:“我做的可是訂單式生意,回頭客都上門來預訂,一年能做七八百個,算下來,一年就能掙不少錢。”艾拜都拉老人制作的木勺不僅美觀而且耐用,受到了十里鄉親的肯定,不少人還把它買來當作藝術品送朋友。
兩年前,當地政府把艾拜都拉老人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每年以獎代補給予他600到1000元錢,鼓勵他傳幫帶,把這門制作木勺的手藝傳給更多的人。艾拜都拉說:“為了讓這門手藝不失傳,政府給了我很多鼓勵和幫助,看著年輕人來找我學習我很高興。我要教會更多的人,讓他們的將祖輩們流傳下來制作木勺的工藝繼續傳承下去。”

新疆柯坪木碗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名產。當地盛產杏子、核桃,而在杏樹、核桃樹年老不易結果之時,每年都要淘汰、更新一些。用淘汰的杏樹、核桃樹制作木碗、木勺為一舉兩得:既促進了品種更新,又變廢為寶,增加了收入。柯坪木碗為全手工打磨,無任何油漆和涂料,既安全又美觀實用。柯坪核桃木木碗是古老工藝的產物,其記載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以前,這種精美的手工技藝是由勤勞的柯坪人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柯坪核桃木木碗與新疆其他地方生產的木碗有明顯的區別,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古老的工藝正瀕臨失傳。

柯坪木碗

木碗、木碟等手工制品 艾熱提·加沙熱提 攝
維吾爾族克格孜(花毛氈)制作技藝是新疆柯坪縣獨特的古老手工美術技藝。這種精美的手工美術技藝由勤勞的柯坪人民祖祖輩輩傳承至今,保留了鮮明的柯坪地方特色。維吾爾族克格孜(花毛氈) 制作技藝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他地方生產的制氈有明顯的區別,其由天然羊毛制成,制作過程不添加任何化學成分,屬純天然手工制成品。它是維吾爾族家庭常用的一種生活用品,黑氈子在民族醫學中還具有治療腿痛、手痛、風暹病等地方病的作用。
維吾爾族克格孜(花毛氈) 制作技藝現在主要保留在新疆柯坪縣玉爾其鄉下庫木力村。近幾年來,從事制氈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只有幾個人從事制氈行業。維吾爾族克格孜(花毛氈) 制作技藝是勤勞聰明的前輩留下的文化結晶,其適用范圍廣泛,是維吾爾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家庭用品,并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
◆器具:
1.羊毛——包括秋季羊毛和夏季羊毛;秋季羊毛比夏季羊毛要好一些。
2.大鍋——為制氈需要的燒水而用。
3.染料——以各種樹皮囊和植物組成。
4.羊毛剪刀——用于修剪羊毛。
5.沙瓦克 (抽打桿) ——為把修剪好的羊毛在杜卡尼疏松之前抽打分開而用,為直徑1~2厘米,長度1~1.5米的紅柳稈子。
6.杜卡尼——為更好的疏松羊毛而用的重要器具之一,它由拱形桿、杜卡尼架子、張線、平衡等組成。杜卡尼由柳樹桿制造而成,張線由山羊皮制造而成,拱形桿有控制杜卡尼的作用。
7.木西塔克——它的形狀跟瓶子一樣,由杏樹制造而成,是杜卡尼疏松羊毛時打墩張線的器具。
8.熱贊地——為發散杜卡尼疏松好的羊毛而用,形狀像叉子一樣,沒有稈子。
9.繩草——制氈使用的重要器具,是用于轉動纏繞疏松發散的羊毛的器具。
◆操作過程:
1.挑選準備羊毛,挑選的羊毛用抽打桿分開,分開好的羊毛用杜卡尼疏松。
2.準備哈米(哈米是制氈印花之用,指未熟的白色氈子)。
3.將哈米染色,準備修剪印花的各種花飾。把修剪好的花飾整齊的擺上繩草,用熱贊地平坦地散發挑選好的羊毛(10~12公斤)。
4.將羊毛平坦地散發之后,撒15公斤左右的開水,纏繞繩草用腳轉動35分鐘左右。然后打開繩草再撒15公斤開水,初步形成的氈子為熟氈子,重新纏繞,用手轉動1小時左右。最后將制好的維吾爾族克格孜(毛氈) 曬干。

毛氈
(文圖資料由柯坪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