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夏
華盛頓的外交政策網絡盤根錯 節。國務院、五角大樓、國會以及官方 與民間的智庫里面,都養了一大批方 方面面的專家。這些人有的是現任官 員,有的是前任官員,也有沒擔任過政 府公職的學者。他們每年推出的研究 報告與備忘錄可以說是汗牛充棟。
在這張錯綜復雜的關系網里面,有一小批人的角色也許比其他人都更為重要。這個名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機構成員也就是三十人上下,由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直接負責,下面有一位總的副助理以及四位分管不同小組的副助理。他們的辦公地點在白宮西翼。委員會的成員們幾乎每天都能看見總統,他們的想法在許多情況下比來自外交部門的建議更能夠影響總統的決策。然而,這些關鍵的決策人卻往往缺乏國際事務的經驗。
就拿最近被《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弄得有點狼狽的本·羅茲為例。這位負責戰略與公關的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出生于1977年,在萊斯大學讀的本科,之后到紐約大學去讀了個寫作的碩士。2002年畢業后,他被朋友介紹到智庫威爾遜中心去給擔任過國會議員中心主任漢密爾頓當演說寫手。不久后,漢密爾頓被國會挑選到“9·11”調查委員會去,羅茲也就跟著到了那里,仍舊是當寫手。他的外交政策知識和經驗(如果算得上經驗的話)也就是在那幾年中學到的。
華盛頓形形色色的要人身邊都會有寫手,通常是些找不到合適工作但卻又有點雄心的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他們拿著微薄的報酬,每日跟在大人物身邊,期待有一天能夠遇上命運的轉機。
羅茲的轉機出現在2007年。
他加入了奧巴馬參議員的競選班子充當寫手,專門寫有關對外政策的部分。在贏得了愛荷華之后,奧巴馬一路勢如破竹,最后贏得大選進入白宮。羅茲也跟著進了總統的班子,起先依然是當寫手,后來進入國家安全委員會。
美國聯邦行政部門中的職位按照任命的方式可以分為兩類:公務員與政治任命。公務員按照正常的程序雇用,不受政治氣候變化的影響。政治任命則由總統來決定。如今,政治任命的職位大約有7000個,有800個是需要參議院聽證通過的高級職位。新總統上臺,哪怕與前任屬于同一個政黨,也會大批地換人。其中,總統身邊的白宮助理們幾乎會100%地換掉。新總統帶進白宮的,有很大一批是競選班子的人。在漫長的競選活動中,他們與總統建立了非常親近的個人關系。總統對他們信任有加,而白宮的職務也是給他們的回報。
羅茲的確也值得總統的答謝。在奧巴馬的競選運動中,那些打動了億萬人的演講,有許多正是羅茲妙筆生花的杰作。2009年6月,新總統上臺不到半年,奧巴馬在埃及開羅作了一篇題為“新開端”的演講,講稿的執筆正是羅茲。這次演講的成功,令奧巴馬更加相信語言的力量。總統身邊的許多人也覺得,奧巴馬的一張嘴就能改變世界。很快,羅茲就成為奧巴馬在中東問題上主要的貼身顧問,盡管他過去并沒有任何這方面的經驗。從那以后,羅茲在奧巴馬班子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11年,正是羅茲說服奧巴馬讓美國撤回了對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的支持。《紐約時報》采訪到的知情人都一致肯定,在外交政策方面,羅茲對總統的影響超過了所有人。
在許多時候,總統身邊的外交班子往往比國務院等機構的國際事務專家在制定政策上有更多的實際影響和權力,這也造成了各個部門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最嚴重的矛盾出現在尼克松政府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與國務卿威廉·羅杰斯之間。基辛格與熱衷于外交事務的尼克松緊密合作,推動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決策。而本應該負責外交政策的國務卿羅杰斯則經常被排擠在一邊,許多決策上國務院有關官員直到最后一分鐘才得到通知。最后,第二屆尼克松政府干脆將基辛格任命為國務卿,才解決了兩個機構之間的沖突。
作為超級大國,美國的外交政策對世界有關鍵性的影響。這些政策如果缺乏連續性與穩定性,或者決策人對局勢出現誤判,都可能給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每屆總統的外交政策都比前任會有或多或少的調整。而這類決定雖然由總統拍板,但實際上經常是由白宮內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作出的。小人物在大歷史中起到的杠桿作用,在這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