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茹花
(福建省永春縣植保站 福建永春 362600)
在國家現代柑橘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下,永春縣農業局與福建省農業廳水果站、華中農業大學合作,持續5年對永春蘆柑在黃龍病疫區的綜合防控新模式做了大量的技術研發與防控對策研究,該模式種植第2年開始試果,樹體健壯,經測產,定植第3年株產平均達21.5千克,折合畝產2噸左右;果面光潔,大小整齊,優質果率90%以上。該模式針對性強,易于操作,實用性好。
新建園或重建園的園地必須有好的生態隔離環境,即果園環境相對獨立,有山頭隔離或有1千米以上的生態林帶隔離,做到生態種植。園地及周圍要盡可能清除棄管的蘆柑果園、以及九里香等其他木虱中間寄主植物。
新建園或重建園的種植面積要求規模種植,以利產生規模效益,方便木虱聯防。單個果園至少20畝以上,由散戶轉向大戶經營,杜絕與黃龍病果園混栽。
在老果園原址新建果園時,要進行徹底清園處理,并防治木虱,清園后,至少休閑一年以后才能考慮重新種植。
根據當地地形地貌和種植計劃規劃小區面積,小區之間最好種植杉木等防護隔離林帶,以有效控制木虱遷徙。
種植苗木之前,要對土壤集中改土(增施有機質和調pH),坡地建梯田,以有利于果樹生長和方便管理。
事先規劃和安置打藥系統或機械,以確保聯防控制木虱。
柑橘木虱是柑橘黃龍病的唯一傳病蟲媒,消滅柑橘木虱是防止黃龍病擴散蔓延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做好柑橘木虱的防治有利于防控柑橘黃龍病。
在老果園原址新建果園時,要進行徹底清園處理,并防治木虱。
(1)砍伐老樹之前全園噴施防治木虱的藥;(2)病樹砍伐后,立即清園,就近集中燒毀;(3)柴油涂老樹樁,防止樹樁抽新梢。清園后,至少休閑1年后才能考慮重新種植。
柑橘木虱主要危害柑橘嫩梢和新芽,主要以成蟲越冬。冬季清園和各次新梢期是防治的主要時期,在各次梢的新葉始見時噴藥1次,10天后再噴1次,冬季清園要噴藥1~2次。藥劑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3%啶蟲咪乳油3 000倍;0.2%愛諾蟲清乳油1 000倍;18%粉虱特可濕性粉劑1 500倍等農藥。同時應實行木虱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嚴格要求采用無病毒大苗,要求采用2年生以上的容器苗以加快樹冠形成、提早結果,讓果園提早有效益。永春縣建立了福建省永春綠源柑橘苗木繁育場,通過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定期委托華中農業大學培育“莖尖微芽嫁接”的脫毒苗并以此作為采穗源,每年具備提供30萬株無病毒苗木的能力。
為了提早獲得收益,實行早期適度密植,每畝100株左右,果園嚴重封行郁閉后再行間伐的計劃密植方式。
在采用2年生以上的無病毒嫁接容器大苗的基礎上,種植后還需要進行如下管理:
(1)幼樹期在行間種植綠肥(豆科與禾本科植物),以保墑和增加園間有機質。
(2)增施有機肥和貝殼粉,秋季施基肥每株施腐熟的有機肥10~15千克,幼樹抽梢生長期可追施1~2次葉面肥,以加快樹冠形成,提早坐果。4年樹每株一年施純氮0.5千克,或一株一年商品有機肥15千克。蘆柑園以氮∶磷∶鉀=1∶0.35∶0.6為好,施好1月份基肥,3月份萌芽肥,5月份穩果肥,7月份壯果肥。水分管理:以濕潤為主,在永春上半年濕度適宜,下半年特別是10—11月比較缺乏雨水,有條件的果園需進行灌水,提高大果率。
(3)采用2年生的脫毒容器大苗一般在種植的當年和第2年有少量結果,但在當年應徹底疏除花和果實,以促梢生長。
(4)采用拉枝矮化控冠技術,以促進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提早豐產。在采用脫毒容器大苗種植的第2年或第3年夏秋季(生長至1.8米以上時)實施拉枝處理,以緩和營養生長勢,促進花芽分化和結果。
(5)提倡種植大苗。苗圃好管理,噴藥方便,又有防蟲網。苗大些,種植到果園投產快,見效快。
(6)采用大果生產技術,以提高果園效益。花期和幼果期采用人工或生長調節劑疏花疏果,早期疏除畸形果、密集果等,實現等距離和定量結果以確保有限營養的集中供應,生產大果(70毫米以上)。
因生態隔離的距離或周邊棄管蕓香科植株難以查清等原因,新建果園一般在種植后的頭幾年,都難以保證不出現少量植株復染黃化。因此要求在果園周邊相對隔離的地方建立一個簡易網室大棚,預備一定數量的2年生以上的容器大苗進行假植,集中管理。當新建果園零星植株出現感病癥狀后,及時進行清除銷毀處理,然后補栽健康的容器假植大苗,以確保果園的效益不受復染植株的影響。這種動態清除與補充機制稱之為果園黃龍病復染植株的動態清除機制。
實施這種黃龍病復染植株的動態清除機制,如果復染植株的比例太高是難以為繼的,最好是控制在1%以內,最高不超過5%(第1年5%以內,第2年3%以內,第3年1%以內)。因此,要以“三板斧”和生態隔離為前提,再來采取這種動態清除機制。
近幾年我們通過研發和采用永春蘆柑黃龍病防控新技術,在試驗示范區有效地防控住了黃龍病的危害,目前發病率均在1%以內,極少發現表現黃龍病癥狀的植株。面積200畝以上的新建果園,從定植到最長的5年的果園中,黃龍病發病率控制在5%以下,而傳統果園中,黃龍病每年以10%~30%的速度在擴展。
傳統種植模式的果園,一般要到種植后第4~5年才開始坐果。而采用種植新技術的果園,栽植當年或第2年就可以少量結果,第3年就批量結果。
采用黃龍病防控新技術的果園,通過樹冠矮化和培養獨立開心形樹形,結合疏花疏果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早果豐產且優質果率在90%以上。同時因樹冠矮化,降低了打藥成本和采摘成本。
通過現場調查,采用黃龍病防控新模式的果園,利用2年生容器苗、能夠在種植第2年掛果,株產5千克左右,第3年株產達到20千克左右,而第4年可以株產達到50~60千克,從第3年開始就可以收回當年投入的成本(表1)。而傳統模式的果園,一般要到種植后的第4~5年才開始坐果。

表1 采用新種植技術的幾個新建園的產量和樹冠情況
蘆柑種植新技術通過樹冠矮化和培養獨立開心形樹形,改善了果園通風透光條件,提高了果實品質,同時通過大果技術的應用,果實直徑大于70毫米的優質商品率達到90%,而一般傳統果園大果(70毫米以上)率僅40%。另外,分析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發現,采用新技術種植的果園與傳統果園相比,可溶性固形物沒有明顯差異,但是酸含量比傳統果園下降0.1個百分點以上。
與傳統果園相比,采用種植新技術的果園(1)樹冠矮化,降低了打藥成本和采摘成本;(2)通過提早結果和提高產量以及通過新技術提高果實品質而提高銷售價格等提高了整個果園的經濟效益。
通過3個新技術種植園和2個傳統果園調查(2015.11),新技術種植的果園采摘效率是傳統果園的3倍左右,投入成本(苗木、人工、農藥和化肥成本)是傳統果園的1/2左右。而銷售價格比傳統果園提高了0.8元/千克,投入產出比和成本利潤率均高于傳統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