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 鄭州 450009)
編者按:近段河南、四川、湖南、貴州等地梨樹種植戶紛紛通過微信、短信發照片,咨詢梨樹上發生的梨銹病比較嚴重,不知對其有哪些防治方法,編輯部特請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楊健研究員撰寫了此文,以饗讀者。
梨銹病又稱赤星病,是梨樹重要病害之一,但一般不造成嚴重危害。但在風景區、城市郊區、公路等附近種植檜柏類樹木的梨園,應引起高度重視。武漢市東西湖區107國道沿線兩旁綠化帶全部栽種檜柏,且防治措施不到位,造成2003年梨銹病流行,4個農場共1400公頃梨園絕收,滿樹焦葉,慘不忍睹,可惜找不到當年照片。
主要危害葉片、新梢和果實。
葉片染病,葉正面病斑初為橙黃色,具光澤,外圍有黃色暈圈,葉背面長出灰褐色毛狀物,后期發病嚴重時大量落葉(圖1、圖2)。

圖1 葉片危害狀

圖2 果實危害狀
病菌是以多年生菌絲體在檜柏、歐洲刺柏及龍柏等轉主寄主病組織中越冬,翌春遇雨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發產生大量的擔孢子,擔孢子隨風雨傳播到梨樹上,侵染梨的葉片等;梨樹發芽展葉至幼果期為感病期,展葉1~9天感病最重,25天后,一般不再感染。病菌侵染后經6~10天的潛育期,即可在葉片正面呈現橙黃色病斑;在病斑上長出性孢子器,在性孢子器內產生性孢子。在葉背面形成銹孢子器,并產生銹孢子,銹孢子不再侵染梨樹,而借風傳播到檜柏等轉主寄主的嫩葉和新梢上,萌發侵入危害,并在其上越夏、越冬,到翌春再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上的冬孢子萌發產生的擔孢子又借風傳到梨樹上侵染危害,而不能侵染檜柏等。梨銹病病菌無夏孢子階段,不發生重復侵染,一年中只有一個短時期內產生擔孢子侵染梨樹,擔孢子壽命不長,傳播距離約在5千米的范圍內或更遠(圖 3、圖 4)。

圖3 梨銹病傳播途徑

圖4 檜柏上的病癭
清除梨園周圍5千米以內的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是防治梨銹病最徹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園時,應考慮附近有無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存在,如有應全部清除,若數量較多,且不能清除,則不宜種植梨樹。
如梨園近風景區或綠化區,檜柏等轉主寄主不能清除時,在春雨前先剪除檜柏上的病癭,然后噴布2~3波美度石硫合劑。
在梨樹發芽前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展葉前噴1~2波美度石硫合劑。在展葉至幼果期,可噴施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12.5%腈菌唑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每隔10天噴1次,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