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芳
?
練習『分離』
編輯|嚴芳

袁堅文學博士,早教專家,潛水員,專欄作者,出版有《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聯合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創作“小狐貍卷卷”系列兒童故事,創作“山海經”系列海洋主題幻想小說。
Preface
從依賴到分離,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你也可以認為,這是他的生命力涌動時,會自然呈現的內在需求。做媽媽的,恐怕需要不斷地克服內心的不安全感與隱隱的失落。
在網上做親子教育咨詢時,有個媽媽來問我:“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了,每天晚上睡覺都要摟著我的脖子才能睡著。現在我想跟她分床,有沒有什么辦法改掉這個壞習慣呀?”
我聽了以后,第一反應、也是我跟她說的第一句話是:“孩子睡覺時習慣于摟著媽媽的脖子,這一定不是她自己養成的‘壞習慣’,而是媽媽跟她共同培養的。”結果,這個媽媽很干脆地回答我:“對的,是我培養出來的,當時覺得孩子小,這樣我自己也比較有安全感。”
所以,我們看到,首先,“摟著媽媽的脖子睡”這件事其實是出于媽媽的需求,是她從前因為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而讓孩子這樣做的,并非孩子主動要求。而到現在,她覺得這一點讓自己煩惱了,就反過來責怪孩子有個“壞習慣”,這是多么的不合適啊!
其次,孩子到大班了還必須摟著媽媽睡,除了“習慣成自然”,還有個隱含的內在動力:她是在“保護”媽媽。從兒童心理學上說,通常0~3歲的孩子需要與媽媽建立很好的親密關系;而在3歲之后,孩子就開始往外部世界發展,擁有越來越強的獨立性。大班的孩子仍表現出如小嬰兒般的依戀,很可能是因為從前的經驗讓她下意識地覺得,這樣做媽媽才能安心。
說實話,小孩子的內心真的是非常、非常柔軟,愿意全身心地替父母著想、去滿足父母的需求。雖然不一定能恰當地表達出來:他們只會依照自己的理解和能力,盡力去做。
面對這個狀況,我建議這位媽媽先不要對孩子做任何事情,而是把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放到自己身上。這跟這位媽媽來咨詢時的期望大不相同,我相信她可能等著我告訴她,比如應該一步步地讓孩子接受分床,先把摟著睡改成手拉手睡,然后改成孩子睡小床,不過仍跟媽媽同住一個房間,然后改成孩子獨立睡一個房間……事實上她也準備好了反駁我:“我試過了,孩子每次都哭鬧得很厲害,最后不得不再回到摟著睡的狀態。”
我建議她,先不要對孩子做任何事情,而是給自己2周時間。做什么呢?做心理建設,反復地告訴自己:孩子已經長大了,是個獨立的小人兒了,不再是從前那個凡事都依賴媽媽的小嬰兒。不僅要反復地告訴自己這一點,還要帶著新的眼光去觀察孩子,去發現她已經“長大”“獨立”的各種細節。事實上一定是有很多的,只不過之前媽媽都選擇性地忽略了。現在就不斷地去觀察、尋找,在這個過程中,用最直觀、最具體的細節讓自己真正體會到“孩子長大了”的事實。
果然,這位媽媽又回答我說:“對的,我一直把她看作小小孩。”所以孩子就會特意去做一些事情,表現出自己還是個媽媽眼中的“小小孩”,比如,堅持要摟著媽媽睡。這是因為她會害怕,如果我變得不想媽媽期望的那樣了,媽媽會不會就不愛我了?
這位來咨詢的媽媽非常聰明,她自己也已經意識到必須要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了,所以聽了我的分析,她感嘆說:“哎,其實挺舍不得她長大了。我自己的心態也需要調整一下。”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點了。事實上按照我建議的方式,觀察、體會2周,我相信她的心里自然就會有答案的。而且非常神奇的是,一旦媽媽的心態改變了,孩子會非常敏銳地感知到這一點,雖然她仍然表達不出來,但她會有行動,會朝著媽媽期望的新方向去發展:敢于展現出自己的獨立性。
如果媽媽的心態不改變,只是一味地批評孩子、對孩子提出要求,這不僅無法解決問題,而是對孩子(一心想讓媽媽滿意)是很不公平的。但是,只要媽媽的心態轉變了,真正地接受并贊賞孩子的成長與獨立,孩子很自然地就會形成新的睡眠習慣。
最重要的東西不浮現于表面。孩子與媽媽的關系,相比較“必須摟著才能睡著”,反而是“自己一個人也能安然入眠”更好,這恰是她已經從媽媽那里獲得足夠的愛與安全感的表現。

最后我對這位媽媽說:“我很理解你的心情,‘舍不得’是肯定的,我自己作為媽媽也經常會希望孩子永遠是那樣小小的,可以經常抱抱。但是,不能因為這種心情,就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成長和獨立是每一個生命自然發展必定會涌動的內在需求,也只有在成長與獨立的狀態下,每一個生命才能真正地煥發出活力,這不就是我們養育孩子所期望的結果嗎?而分離(分床,其實是分離的一個很明顯的標記),恰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養育孩子,其實就是我們不斷地看著他越跑越遠的過程。一方面,我們必定會有強烈的不舍;但另一方面,他所能抵達的世界的廣度,恰恰是以我們的“放手”程度為前提的。做父母的,必定要抱著這樣的“覺悟”去對待孩子:給予他足夠的愛,讓他能形成良好的安全感;而一旦安全感建立起來,就要給他足夠的自由,讓他去奔跑、遠行。
那媽媽的失落怎么辦呢?事實上從一開始,媽媽就要不斷地夯實自己的生活,與孩子一樣,也要接受分離,也要變得越來越獨立。要領會到:分離是為了成長,而這成長不僅是指孩子,也包括媽媽自己。成長的目標是,讓自己變得更具活力,并且,去擁抱更大、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