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敏(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婦兒保健中心)編輯|柳佳
?
輔食添加,別比!
文|周敏(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婦兒保健中心)
編輯|柳佳

從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起,正確了解輔食添加的知識,注意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即便你是新手媽媽,也能自信滿滿,徹底丟掉那句:“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媽媽吐槽
寶寶快半歲了,我早早就迫不及待地要給寶寶制作輔食啦!搜集食譜、收藏圖片、購買寶寶餐具、餐椅,研究各種嬰兒米粉、泥糊糊、營養餐的制備方法,只等著小寶寶大快朵頤啦!可是……自己用心攪勻的稠米糊,寶寶的小舌頭怎么一個勁兒地往外頂呢?色香味俱佳的蔬菜蝦仁蛋羹,寶寶吃了幾口就扭頭。鄰居家的寶寶,米粥、爛面條、碎菜、肉末、蛋黃,還有加餐的各式新鮮果泥,吃得那個香??!
— 雨丫媽媽
很多媽媽都和吐槽的雨丫媽媽一樣,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總是會不自覺地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比年齡、比個頭、比誰長得快……特別是寶寶開始添加輔食后,更會在聊天時多問上幾句:“你家寶貝吃啥了?吃多少?怎么做的?”
一比之下,帶來了無盡的煩惱: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挑食、吃嘛嘛香呢?為什么人家寶貝才9個月,不僅會抱著學飲杯喝水,還知道用勺子往嘴里扒飯?為什么咱家的寶貝什么都要大人喂?媽媽費盡心思烹制的食物,寶貝卻這不吃那不吃的,個頭也不如人家壯實?這里,專家告訴我們:為了寶寶長期的健康發展,從輔食添加開始,請尊重孩子,別比!

寶寶生長是否正常?
不用比!
寶寶有著自己的生長節奏,畫個生長曲線表監測就好了。
這里強調的“別比”,即不要按別人家孩子的成長規律來衡量自己的寶貝。無論是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等體格發育指標,還是心理行為發育的各個方面,都會有正常的生長曲線和評價標準供參考。如果有異常情況,通過定期體檢,醫生是會及時發現、早期干預的。
一般來說,由于寶寶的出生情況、生長發育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還會受到先天遺傳和后天養育環境等因素影響,因此同樣年齡、性別的寶寶,只要體格和心理行為發育水平在正常范圍內就可以了。需要強調的是每個寶寶與自己比,即縱向觀察有逐漸增長和不斷進步的趨勢,就屬正常情況,而不僅僅看寶寶是在生長曲線的平均水平,還是靠近上限或下限。
實際觀察中,有些所謂“嘴壯”的寶寶,確實會比同齡寶寶長得更快些,但評價寶寶是否健康,顯然不能以個頭大為標準,而要看寶寶的綜合發育水平。有些看似偏瘦小的寶寶,胃口一般,身高、體重的水平一直在均值以下,但是按照自己的水平穩步增長,寶寶各項發育均正常,也很少生病,這樣媽媽就完全不用擔心,也許媽媽或爸爸自己也屬于偏瘦小的體形。有些寶寶可能胃口還不錯,吃得不少,卻不怎么長肉,可能屬于消化吸收欠佳、新陳代謝比較旺盛的類型,只要寶寶各項發育正常、不屬于體弱多病的情況,注意飲食均衡、多到戶外活動就可以了。
寶寶吃多少?
不用比!
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每個月齡寶寶的進食范圍做參考,每個寶寶也有差異。
寶寶吃多少,看看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平衡膳食寶塔圖就知道了。平衡膳食寶塔圖可細分為0~6月齡、7~12月齡、1~3歲幼兒和3~6歲學齡前兒童的不同階段,每張寶塔圖又按乳類、谷類、蔬菜水果類、魚禽肉蛋類、植物油等幾大類分別給出了每日應攝入量的參考范圍。其實,媽媽們并不用按照規定的克數每天、每餐地仔細稱量,在開始添加輔食的階段,只要記住由少到多、由細到粗、由稀到稠、由單一到混合的原則,循序漸進就可以了。
什么時候開始添加輔食?
不用比!
注意觀察寶寶添加輔食的信號。
通常情況下,寶寶在6月齡或接近6月齡時開始添加輔食,不能早于4月齡。
媽媽們不必一聽說別家寶寶4個月就喂菜水、果汁了,就忙著給自己寶寶也加上。要觀察寶寶的吃奶情況、體重增長是否滿意、便便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對大人吃飯感興趣等。如果寶寶自己能夠坐穩,在保持原有奶量的情況下,寶寶的體重增長偏緩;大人吃飯時寶寶會盯著看,還伴有吞咽、流口水等動作,那就提示咱家寶寶也可以嘗試添加輔食啦!
什么食物先添加,什么食物后添加?
不用比!
添加順序有規律,別因為加了輔食就不喝奶了。
注意寶寶添加的第一種食物最好是嬰兒營養米粉,而不是菜水、果汁、果泥或蛋黃喲!因為嬰兒營養米粉中含有強化鐵,有助于預防寶寶貧血,還富含鈣、維生素D及其他多種均衡的營養素,易于寶寶消化吸收,又極少引發過敏等異常情況。
建議在寶寶反復嘗試、適應一種食物大約3~7天后,再加另一種新食物,這樣逐漸引入菜泥、果泥、肉泥、蛋黃,每次加輔食后,再補充奶讓寶寶一次吃飽,隨著輔食量的增加可逐漸替代一頓奶。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寶寶在輔食添加階段吃輔食吃得特別好,卻不怎么喝奶,也拿來跟自己家寶寶比較,覺得自己寶寶輔食吃少了。其實,這個階段寶寶的主食還是奶,還是需要保持攝入一定的奶量。在7~12月齡階段,輔食添加不應明顯減少奶的攝入量,即寶寶在這個階段仍需要通過乳類提供大部分的能量。建議6月齡的寶寶奶量保持在每天800~1000毫升;7~9月齡每天約800毫升;10~12月齡每天600~800毫升。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用比!
有些媽媽抱怨自己的寶寶不好好吃飯,一頓飯要喂很長時間;還有的寶寶很明顯地偏食、挑食,甚至“只愛吃肉、不吃菜”……仔細詢問早期的喂養方式,或多或少都與大人的不恰當喂養行為有關。嚴重的甚至會直接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引發營養不良相關的疾病。到那時再治療、糾正寶寶的飲食習慣,就有一定困難了。
尊重寶寶對食物的自主調控能力,吃多不限制,吃少不強制
媽媽可以把握寶寶的進食種類以保證膳食均衡,每大類的食物可以經常替換,讓寶寶有機會嘗試更多不同的食物。具體到吃多少,則要觀察寶寶的表現、由寶寶“做主”。讓寶寶能夠自己體會“飽”與“餓”的感覺,根據自己的需要,逐漸形成較為規律的進食習慣。
在寶寶專心吃飯、進餐順利的情況下,他會用表情、動作、聲音、神態等“告訴”大人自己“吃飽了”。這時,即使碗里還有沒吃完的食物,也不必強迫或哄著寶寶把食物都吃光。過后要注意觀察寶寶到下一頓“感覺餓了”的時間間隔,以及寶寶在添加輔食期間的大便性狀和排便量是否正常,一段時間內的身高、體重是否能逐漸增加等。注意不能完全按照大人的意愿給寶寶安排食物,特別是不必規定寶寶的進食量。
據估計,進食正常的健康寶寶,每餐和每天的進食量可能有20%~40%的變化,可見不僅不要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即使是寶寶跟自己比,也應遵循“吃多了不限制,吃少了不強制”的大原則!
鍛煉寶寶自己進食的能力,培養寶寶專心吃飯的習慣
從輔食添加階段開始,媽媽們就要有意識地鍛煉寶寶學習自己進食,逐漸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
7~9月齡時,寶寶可以坐在高餐椅上自己用手抓握食物和大人一起吃。10~12月齡時,寶寶就可以學習自己用勺吃飯,用杯子喝奶了。開始可以給寶寶抓握一把安全的餐勺、讓寶寶觀察大人咀嚼食物的動作,模仿大人吃飯的樣子。以后在寶寶的反復練習嘗試過程中,也不要擔心寶寶會把餐桌周圍弄得“一團糟”。
在進餐的過程中,大人不要過多地與寶寶說話、逗笑、講故事,甚至讓寶寶看著動畫片或邊玩邊吃,而應讓寶寶的興趣和注意力集中在吃飯本身這件事上。
6~12月齡寶寶的食物轉換方法
嬰兒食物轉換方法(摘自國家衛計委制定的《兒童喂養與營養指導技術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