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
中國經濟處在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轉型升級主要靠創新。中國的兩條創新之路,一條可稱為從0到1,另一條則是從1到N。
從0到1,就是從無到有,原發性的創新,創造性的創新。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什么是從1到N呢,就是從1到多,從有到精,不斷改進,追求極致。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
當然,每個國家都有特殊性,美國在創新方面有三個特殊性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美國有非常強大深厚的金融體系,其強度和厚度可能超乎我們常人的想象。舉個簡單的例子。多次金融危機其實都是在美國爆發,但所有的錢最后都能跑到美國去避險。金融的無縫對接可以給予技術原發性創新巨大的支持。
第二,美國的法制系統非常完善,對于創新和專利的保護非常到位。有了法律的保護,教授和技術發明人都敢于拿出自己的專利創業。中國的教授和技術人才對于知識保護還是心里沒底。
第三,美國非常開放,這個國家至今仍然處于人口的凈流入與正增長,這幾乎在所有發達國家里都像個例外。
美國這種創新對應的弊端就是沒有中間產業的存在,始終是金融和技術精英在上,大部分人相對貧窮。
相比美國從0到1的創新,德國的模式更值得中國借鑒。
德國的創新可稱之為“跟隨式”,這種模式追求的是嚴謹求實,精益求精。關鍵是在這種創新模式下,有很好的就業基礎,強大的中產階級群體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整體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也很強。
當一些企業沖向新能源汽車時,德國一家發動機公司仍在專注于柴油、汽油利用效率的提高,百公里耗油下降到3升以下,足以和新能源汽車競爭。綜合評估的話,這比新能源汽車更環保。在這種創新模式下,德國至今仍有25%的勞動力在制造業。
中國的創新不能簡單地全盤拷貝美國模式,我們沒有從0到1創新的基礎。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所有的企業都要走德國模式。
因此,中國在創新上兩條路都要走,要學美國,更要學德國,一定不要放棄制造業,一定要提倡工匠精神。中國的供給側改革,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中國的內需擴大,中國的社會穩定都離不開制造業,離不開從1到N的創新。
(摘自《思想理論動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