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石
社會上一般認為,基層公務員加班最多。因為寫稿子、趕材料、布置會場的,是這些人。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曬加班盒飯、加班材料、加班大樓的,也是這些人。但其實如果算工作時間的話,越大的領導反而工作時間越久。
我們國家領導人不必說,差不多每天新聞里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即使是一般的部級領導,周末也都安排滿了各種活動。他們對此習以為常,幾乎不會意識到這是加班。
往下的司局級領導,則是出差的機會比較多。他們往往為了不耽誤日常工作,選在晚上飛來飛去。雖然他們一般不用親自動手操持具體工作,但一個司局的大方向要他們來定,所有的信息都要他們來審核簽字,所以往往要把司局里當天所有事務處理完后才能放心回家。他們不是走得最晚,也是走得最晚的人之一。
再往下,就是我所在的處級層面,這里差異就比較大了。加不加班主要看處室分工、工作進度和領導個人風格。一般趕上大事,比如“兩會”、全國工作會議和大型活動,全處就要加班到很晚,甚至要支起行軍床睡在辦公室。至于綜合性部門和應急部門、工作進度自己沒法把握,時刻根據兄弟部門和外界情況開展工作,加班自然是家常便飯。
此外,不同領導對加班的態度也不一樣。有人覺得加班是工作干勁的象征,就算沒急事,也常搞個“五加二”“白加黑”“大突擊”。也有人覺得加班不是正常的工作狀態。如果加班明顯增多,就要找上面增加人手或減少工作量。
等到部里面年終開總結會,領導一般會對加班很多的處室慰勞幾句,但也并沒有因此多給出幾個先進的名額。作為常加班的人,我不會在寫總結材料時花多少筆墨寫加班如何辛苦,因為別人加班并不比我少多少。
總之一句話,加班對于公務員來說,實在算不得多值得一提的大事。
如今,隨著公務員跟其他職業的差別日益縮小,加班文化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我在10年之前進入部里面的時候,常常會被老同志教導,要等領導下班了自己才能走。于是,有段時間我碰上個酷愛加班的處長,結果幾乎每天只能在辦公室欣賞美麗的夕陽了。
如今機關干活的主力變成了“80后”,“90”后也有人走進了機關大樓,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平等。現在加班,一般就是純粹因為有著急的事情沒做完。單純陪領導加班的,反而讓人覺得很奇怪。遇見周末節假日真有事要來加班的,一般也都是那些家離單位近的過來,假期沒出去玩的過來,單身沒小孩的過來。因此,好多年輕人買房子特意不買在單位附近,就是害怕周末總被抓來加班。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國務院部委大都坐落在京城核心區,1平方米的價格和公務員一年的工資差不多,買不起。
還有一點,現在的辦公自動化水平也大大推進,很多機關都用上了公文處理系統,用手機就可以隨時處理簽批文件。大家也習慣了在汽車里、在高鐵上辦公,把原來只能浪費的時間拿來工作。雖然加班的時長沒有減少,對生活的影響還是明顯降低了。
最后有個問題,公務員加班是否應該有加班費?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有爭論,目前看來,短期內很難改變。
一來財政預算的執行越來越嚴格。一個單位的行政經費是年初就核定好的,而加班費是個變數,財政執行又對進度有要求,列支多少預算難以把握。二則,機關一般不像公司那樣有嚴格的打卡考核制度。如果計算加班費的話,必須用上嚴格的考勤系統。相比多發不了多少的加班費,每天上下班打卡和繁瑣的審核程序更讓公務員厭煩。
至于加班餐,基本也就是單位的盒飯,或者外賣叫個肯德基、麥當勞套餐之類的,大概人均二三十元錢的標準,反正加班忙事也沒心思品嘗美食。去年中央機關進行了車改,一個月發500塊錢的交通補貼,打車票一律不給報銷。要是晚上加班錯過了末班地鐵,像我這樣在北京工作的基層公務員,也只能給單位倒貼錢了。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