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實
李世民發動政變殺死兄弟是一部分事實,另外的事實是迫使高祖退位,這是典型的搶班奪權。高祖李淵是李世民的政治對手,這個認識是不該含糊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唐代史料,多經過了貞觀時期的改造。努力為唐太宗辯白是唐史書寫的重要政治任務,很多真相被遮掩過去。有兩個傾向需要特別注意:
其一,強調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斗爭,引導讀者忽略李世民與唐高祖的對立關系。原因很簡單,“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這是很傳統的兄弟關系的描述,即兄弟之間有競爭有矛盾是正常的,但是在面對共同敵人的時候,還是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的。此外,兄弟斗爭與父子沖突的性質不同,后者涉及孝道,涉及忠君,都是當時的重大原則問題。其實呢?李世民發動政變殺死兄弟是一部分事實,另外的事實是迫使高祖退位,這是典型的搶班奪權。高祖李淵是李世民的政治對手,這個認識是不該含糊的。政變沒有不針對最高統治者的。
其二,現有史書強調李世民的防衛性,主張李建成才是進攻的一方,是李建成非要置李世民于死地。到兄弟之間鐵血相見的時刻,再來回顧矛盾的起源確實有難度,斗爭持續時間太長,往往環環相扣、冤冤相報,追究某一具體細節的是非已經不重要。如果從總體上考察,太子李建成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維護現狀就是最大的利益所在。急于改變現狀的是秦王府勢力。所以,從這個基本態勢估計,秦王府更應該是進攻的一方。
或者說,太子和朝廷,對秦王府防范太過,因而激起秦王府的反擊,這樣解釋是否有道理呢?高祖李淵曾經說過李世民跟身邊的讀書人過從太密,所以發生“改變”,所謂改變,就是變壞了。另外一方面,從當時的政治、道德秩序而言,秦王府對朝廷不滿是沒有道理的。立功為國,公平對待功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何報答要由朝廷決定,而不可能由功臣一方來決定。怎樣的報答,才算公平呢?功臣們流血犧牲,有什么辦法能讓這種犧牲看上去更值得呢?秦王府是功臣集團的代表,朝廷不希望功臣集團破壞現有政治秩序,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結果導致功臣集團發動軍事政變,追究其責任,恐怕還是功臣集團問題更多。要功臣立功,還要他們滿意,求得其中平衡,確實是有難度的。
李世民的秦王府集團,并沒有一開始就選擇政變作為手段。李世民之前,有一位成功的榜樣,那就是隋煬帝。隋煬帝政治斗爭手段高超,采用和平方法就取代了他的哥哥太子楊勇。然而,隋朝故事對于李氏唐朝而言,那是共同的資源,李世民希望效法隋煬帝成功,李建成可不想楊勇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更重要的是高祖李淵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隋朝的滅亡就因為換了太子,而自己絕不會走隋朝的老路。這從根本上斷絕了秦王正式取代太子的可能性。
史書中很多描寫太子李建成的政策,多可以看作是朝廷的政策,是李淵支持下朝廷對秦王府的壓制政策。比如,釜底抽薪就是很重要的一項。戰爭結束之后,朝廷就任命一些秦王府的官員到朝廷任職,等于告別了秦王府。當時的法令有規定,朝廷的官員是不能跟王府往來的,否則就是犯法行為。玄武門政變前夕,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等獲得朝廷的任命,都離開了秦王府。
這種任命,既順理成章,也瓦解了秦王府的勢力。秦王府最后走上政變道路,就是感到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秦王終于會變成孤家寡人,集團被解散,再沒有反抗的能力。
秦王府感到威脅,這是一方面,另外,秦王府也藏有野心,這是事實的另一面。秦王府無論有多大的委屈,也沒有理由發動軍事政變,何況君臣相處,怎么可能一切公平呢。秦王府的野心從什么時候開始?這是無從考證的。
史書記載秦王府的干將們勸李世民發動政變,不管多少理由,都不免牽強。如今史書要重點表現的,似乎玄武門政變的發動,李世民是在大家逼迫下做的,他自己意愿不強。但看看后來的一條,尉遲敬德說:現在,勇士八百人已經進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我們的人馬已經進入戰斗位置,現在已經停不下來了。哪里來的八百勇士?不是李世民平時準備的嗎?這些非法的武裝力量,原本就是秦王府準備犯法使用的。
史書強調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是得知齊王李元吉要動手調走秦王府的軍官,然后利用戰時狀態殺掉他們。現在看來,這條材料很可能是貞觀時期杜撰的,更有可能的導火索應該是所謂天象異常。玄武門事變之前發生了特殊的天象,太白金星滑過天空。太史局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皇帝李淵竟然把這個秘密報告讓李世民過目。
我們看看李世民對這個秘密報告的反應,或許可以了解其中的秘密。李世民立刻向李淵報告另一個重大機密: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后宮。李世民還很悲痛地對李淵說,李建成他們要殺自己是為王世充、竇建德報仇。
這根本不合邏輯。很顯然,李世民在傅奕的報告中看到了對方的陰謀。殺機重重,他當場將計就計,機智非常。這是一個局中局。李世民的計劃是斬首行動,必須要李建成和李元吉離開自己的宮殿才能設伏襲擊。他調動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必須通過皇上來實現。怎樣讓李淵聽從自己?必須激發并利用他的情緒。
李世民冒險用了淫亂后宮這個一看就很假的舉報。后宮制度嚴密,嬪妃們與外界的接觸不僅有限而且監視很多。這個事情太荒誕,太不可信,最容易讓李淵惱羞成怒,李淵果然決定明天就調查對質。
李淵想的是這個事情很容易調查,當事人對質,立刻一切明白。李淵當然沒有想到,李世民看起來是自投羅網,其實是調虎離山計,借皇帝之手調動李建成和李元吉,而自己早已帶人埋伏在二人進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
玄武門事變兩個月后,李世民即位當上了皇帝,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唐朝在一陣腥風血雨之后,完成了政治權力的轉移。政變為政權更迭提供了一條路徑,但政治斗爭因此會變得更加慘烈。唐太宗后來開創了貞觀之治,讓這場血腥的政變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他同時也打開了政變這個潘多拉盒子,讓唐朝的政治天空,不時陰云籠罩。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