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4月12日臺灣《中國時報》
日本破產潮會不會發生在臺灣
摘編自4月12日臺灣《中國時報》

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起面臨長期的經濟衰退,很多產業逐一面臨滅頂之災。以日本的家電業為例,2008年開始,產業巨額虧損最為慘烈。從2009年起,日本已從家電出口國成為進口國,而顯赫一時的三菱、日立、三洋、NEC等企業品牌都已經被迫退出市場。而仍在茍延殘喘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東芝、索尼、松下都曾落得數千億日元等級的巨額虧損。夏普曾是僅有幾個三次榮獲開創性“IEEE里程碑大獎”的企業,然而近年來卻累計虧損了1兆日元。
類似的大規模企業更迭現象并不罕見,以“間斷平衡”的角度來看,企業(物種)絕大部分時期內一直保持形態穩定不變,但某一段特殊的環境劇烈變遷期間之內,會經歷短暫的突變爆發期,適應較佳的新物種迅速形成,迅速地被完成換代。而過去占據優勢的舊物種進而大量絕滅后,又再次進入較長時期的穩定狀態,此即為“間斷”和“平衡”的含義。
日本的機電行業曾經領先全球,難免有著情感性的退出障礙。但日本政府與銀行體系從勉勵支撐,到不支棄守、放任破產、退出或整并。這說明動用國家體系的資源進行輸血救援是無效的,即使日本百年家底也禁不起消耗。而日本社會愿意放下缺乏比較利益的家電產業,將寶貴的資源讓位給更具優勢的產業,這其實是種進步。
類似的大規模破產潮會不會發生在臺灣?也許我們應該自問:臺灣企業做的事符合比較利益嗎?是否企業成長與獲利的動力已逐漸枯竭?是否擁抱了新科技、新技術?是否再容忍匯率長期低估的痛苦?是否鼓勵競爭與創新?當局是否嚴守分際,不干預產業競爭?是否有和平穩定的兩岸大內需、大市場?其實答案就在我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