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君
“2016年最好的愛情劇”,很多人這樣安利這部名字繞口的港劇。剛剛接替亞視的ViuTV,把《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以下簡稱《瑪》)這部年輕導演的處女作作為開臺劇,360度無死角地反套路,似乎預示著港劇實驗時代的到來。雖然有著林保怡、周家怡、廖碧兒、潘燦良等TVB大熟臉,但看了之后你一定會說:“哈?!這怎么可能是港劇?”
1 臺詞TVB套路:吶!做人呢,最重要就是開心本劇新招:日常“廢話”+愛情金句
“我下面給你吃”“感情的事不能強求的”“你有權保持沉默”……那些年我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TVB的套路。近年來,臺詞接龍已經成為圍觀TVB劇的新樂子。而《瑪》劇中,“你在干嘛”“吃了嗎”“要我接你嗎”等“廢話”,構成了人物的對話日常。其實,現實中這不也是我們“無營養”的日常嗎?而旁白君林海峰,用“蘇到讓人一聽就懷孕”的聲音扮演著上帝視角的愛情哲人,是原作者南方舞廳為此劇的特供。
2劇情TVB套路:三姑六婆、阿sir、油麻地警署、西九龍本劇新招:反狗血、反沖突、細節控
有個金句,叫“細節打敗愛情”。在《瑪》劇中,中(中年)男、中女的愛情得失也全由細節描繪。不同的是,《瑪》用極簡和隱忍的方式處理同居、分手、出軌、小三、死亡、同性戀等愛情難題。而TVB里最熱鬧的三姑六婆,最熟悉的阿sir、油麻地警署、西九龍這里都沒有!這里有的只是身處戀愛關系中的香港都市男女。你以為男主角發現出軌女友搬離愛巢后會聲嘶力竭?林保怡只是坐立難安咬緊嘴唇趕緊抹淚,而就是這么個細節卻讓觀眾的眼淚直流。你以為男二“戲朋友妻”是真愛沖破道德?人家愛的是男主(什么?!)……回想一下,TVB劇怎么表現細節的?呃……它們有細節嗎?
3畫風TVB套路:熱、鬧、市井氣本劇新招:冷、凈、禁欲風
嚴重懷疑《瑪》劇的導演和攝像全是處女座!那些明艷到鄉土的TVB畫風無跡可尋,充滿煙火氣的市井街巷也被冷色系加柔光手法施了法,全劇呈現出濃重的電影感。從人物服裝、配飾到家具都貫徹日式極簡,連女主切蔥的姿勢都是大寫的“性冷淡”。黑白灰的主調下,衣服的材質都可區分職業,連路人甲似乎也刻意搭配,簡直化身日劇龜毛細節控。導演的鏡頭極度干凈,講究對稱構圖,甚至對稱本身都已經成為一種情緒表達。當劇中人物關系和諧時,畫面呈軸對稱或中心對稱,一旦裂痕出現、情感失衡,就用偏移和留白來制造壓抑感。這種鮮明的個人審美在以樂易玲、戚其義等金牌制片人為大的TVB很難找到。
4人物TVB套路:明明熟悉的臉,卻是不同劇?本劇新招:sorry,我已忘了你以前演過什么
必須說,廖碧兒和林保怡在這部劇中很不TVB。廖碧兒作為“最善良而文藝”的小三,一副糾結的天秤臉,塑造了該劇最受歡迎的角色Diamond。林保怡的膠原蛋白雖然留在了過去,但演起悶到近乎古板、又對女朋友極致寵溺的老男人大衛,幾乎看不出演的痕跡。對著這張讓人心疼的老實人臉,你沒有一秒鐘能想起他演過的狠戾反派。大衛每天不厭其煩把瑪嘉烈的鞋子放到門外,瑪嘉烈在深夜偷翻趙子龍的臉書,Diamond煲著無人來喝的湯一遍又一遍……在反復的暗示和細節中,總有一瞬我們看到了在愛情中卑微的自己,淚濕眼眶。
5槽點TVB套路:以上四點全是本劇新招:暴脾氣慎看
雖然第一集的兩分鐘內,大衛和瑪嘉烈已確立戀愛關系,五分鐘后,他們已戀愛三年。但這從來不是關于相愛的事,而是關于相處的難。每集25分鐘左右的篇幅里,鏡頭里的留白,臺詞間的留白,人物動作的留白,給觀眾留下了巨大的思(發)考(呆)空間。全劇沒有一個戲劇沖突爆點,最激烈的爭吵方式是掀被起床走去客廳……所以習慣了“來啊,互相傷害”模式的觀眾,可另作催眠用。
一言不合就爆金句做著筆記看也許是正確打開方式
要去終點,就要懂得回到當初,想想當初愛上這個人的原因,然后說服自己,繼續愛。
大部分人的寂寞,是因為跟一個不屬于他的人在一起。
無論你多愛一個人,都不可以太親近,在天長地久之前,我們要學會如何分開。
有些傷口,無論是不是繼續跟這個人在一起,都永遠不會好。
所謂注定,其實都是人為的,幸福是不會等你的。
有些人用一生留住一個人,但是對方只用了一剎那就決定離開。永恒的愛情,是來自單方面的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