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駿
國內普遍認為中概股回歸是迫于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嚴重低估的無奈,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我們站在泡沫之上,并且全然不知。上市公司是否具有價值,國內投資者一直跟著“時尚”走,而海外投資者更看重長期的潛在價值。
時尚變了。
在已經過去的10多年里,去美國上市是一種時尚。2004年盛大網絡成為納斯達克中國互聯網第一股,陳天橋成為首富;2005年百度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的谷歌,創造了353%的單日漲幅;而一個虧損幾十億的京東也在納斯達克融到了17.8億美金。好像只要去美國上市,就能以此成就一番霸業。而如今,私有化成為時尚,大家又各自謀劃,全然不顧市場。從2015年至今已有38家中概股發起私有化,幾乎占了美國市場上中概股總數的五分之一,達到了過去4年的總和。
回歸的中概股,用高得離譜的數字引領“時尚”。分眾傳媒回歸A股,從200億級別的估值漲6倍多達到近1500億;巨人網絡借殼讓世紀游輪創下連續17個漲停,被冠上了“妖股”的稱號。造成這種時尚的根基是一個指標——市盈率。目前在美交易的中概股市盈率中位數是16倍,對標在滬深交易的公司,市盈率中位數則為57倍,這是巨大的套利空間。
政策曾經一度支持優質海外上市公司回歸國內資本市場。“戰略新興板”是一個相比A股更具包容性的市場,針對這個新市場,上交所也曾透露“一批優質中概股以及原計劃在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也在研究如何更快在A股上市”。市場對此是看好的,許多人認為這個市場將會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對新板的設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概股回歸的預期。
對于市場過高的熱度,監管層的“控制”給市場潑了一盆冷水:要冷靜。“戰略新興板”被叫停、證監會出臺新政策嚴格把關上市公司重大重組事項、證監會公布了一批被叫停的上市公司名單,這一系列的動作給所有正在參與或者已經參與的各方都敲了一遍警鐘。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就曾公開表示:“企業回歸A股市場有較大的特殊性,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等現象應當予以高度關注。”
中國資本市場還沒有做好中概股普遍回歸的準備。尋求回歸A股的企業往往是科技企業、互聯網公司,所需的資金量普遍是10億甚至百億的規模,大量的資金聚集到回歸的中概股,必然引起巨大的沖擊。
中國的投資者心態還沒有成熟。中概股回到A股上市后,大部分參與者極有可能會在解禁后的短時間內尋求退出,從而導致整體市場再次被沖擊。
中概股若普遍回歸,則會引起外匯儲備流失,不符合國家整體戰略。目前全球有352家中概股,市值達到1.4萬億美元。排除國有企業,剩余300多家中概股的市值約為5000億美元,如果全部回歸A股,至少消耗6000億到7000億美元的外匯去回購海外投資者手中的股份。
從上市到私有化,到再上市,參與者不應該跟隨“時尚”,企業上市融資發展需要更多的責任感,對社會、對投資人、對市場,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都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