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明
8月10日,四川省人民醫院燒傷科。二十四歲女孩楊冬玲敲了一下床沿,嘴里囁嚅著“痛得很……”陪伴在一旁打盹的母親和妹妹馬上忙碌起來,換下浸血的墊布,搖起床把手,吃力地將楊冬玲翻了個身,趴著調成了仰躺著。那一場讓楊冬玲不堪回首的噩夢,降臨在兩個月前。一個與她毫不相干的十三歲少年,僅僅為了得到她手上的手機,竟將一瓶汽油潑向回家途中的楊冬玲,并掏出打火機點燃……
對一個女人來說,二十四歲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紀,既沒有校園時的青澀,也沒有職場中的世故;既能集中精力投入事業,也有時間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然而對楊冬玲來說,這些美好戛然而止。一個與她毫不相干的十三歲少年,僅僅為了搶奪她手上的手機,竟向她潑了一瓶汽油,并立刻點燃,造成她手指壞死、容貌盡毀,并落下一堆后遺癥。
看到這一切,我想每個人都會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都會對施暴者投向憤怒的目光。但,令人無奈的是,盡管面對千夫所指,施暴者卻不會鋃鐺入獄。我國刑法明確規定,十四周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而施暴的少年只有十三歲,這意味著他將不負刑事責任。而這,也再次開啟了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
不可否認,“少年火燒女教師”是一個悲劇,但這絕不是偶然。事實上,類似的事件遠不止這一起。比如重慶十歲小孩電梯摔嬰,再比如廣西十三歲少年殺害三人。甚至,江蘇泗洪縣明德學校的中學生王某,在校內將同學打死后,居然像沒事人似的直接去游泳館游泳。這些殘忍暴戾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一次次沖擊著公眾的容忍底線,一次次讓公眾恨又無奈著,一次次讓公眾的安全無處安放。
目前,青少年心智成熟大大提前,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刑法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認定標準,卻是多年未變。這樣的錯位,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縱容未成年人犯罪。我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研究表明:“在發生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中,十四歲至十六歲年齡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趨勢。”可見,適當降低負完全刑事責任的年齡是應有之義。否則,“少年火燒女教師”就永遠不是偶然的悲劇。
【選自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