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嬋 彭文龍南昌大學
十八大以來省部級官員腐敗案例研究
熊 嬋 彭文龍
南昌大學
通過對2012年11月到2015年12月省部級腐敗官員的資料進行收集和分析,總結了十八大以來省部級官員腐敗的幾個特征,進而分析了省部級官員腐敗的原因,并且針對性地給出了一些建議和措施。
省部級官員;腐敗;特征
(一)十八大以來省部級腐敗官員的基本信息
所收集的82名省部級腐敗官員樣本都來自網站公開的權威資料。時間從2012年11月至2015年12月。
1、人數及被查處時間
所搜集的82個省部級腐敗官員分布于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2012年落馬的只有1個,2013年落馬的有17個,2014年有34個,2015年有28個,2014年及2015年人數較多較集中,這也和中央的反腐決定和反腐力度有關。
2、被查處官員的年齡統計
被查處的82位官員中,58歲和59歲的最多,分別有11人和12人。其次就是57歲、60歲和61歲的,分別有7人、6人和6人。由此看出,貪腐官員的年齡大多分布集中于58、59周圍。其中最年輕的只有48歲;最年老的73歲。
年4 4 5 5 5 5 5 5 5 6 6 6 5 5 6 6 7 2 9 5 3 124 6 6 56 6 0 78 6 9 7 013456 齡8 8 7 7 123 人1 2 1 1 3 5 2 4 2 7 1 1 6 6 5 3 2 2 1 1 2 1 1 1 數12
3、行政級別
經統計,被查處的82位省部級官員中正部級以上的有14人,占被查處省部級官員的17%,其中副國級的官員有4人,正國級1人。被查處的副部級官員有68人,占被查處省部級官員的83%。
4、貪污受賄金額
本文所統計的金額只是官方公布的貪污受賄金額,并不包括他們利用官職之便非法經營或造成的公共財產損失等金額。另外一點是,資料收集是有難度的,很多數據都是零星碎片化的,而且有些數據是收集不到的,這里只統計到了能夠收集到的數據。(單位:萬元)
5、腐敗類型和領域
要說明的是一個官員會發生幾種腐敗類型,而且絕大部分官員除了這些類型之外還有貪污受賄罪,“其他”選項中指的是官方資料沒有公布其具體的腐敗領域的。
根據收集的資料可以看出,省部級官員絕大部分都是有貪污受賄罪的,只不過涉及的領域不同,大部分是在企業經營、組織人事以及土地開發這些方面利用職務之便去謀取利益。還有就是省部級高官接觸到的國家機密很多,所以也會有官員為了自身利益泄露黨和國家機密。
(二)十八大省部級官員腐敗案的基本特征
1、副職多,但是腐敗級別更高
經統計,被查處的82位省部級官員中正部級以上的有14人,占被查處省部級官員的17%,其中副國級的官員有4人,正國級1人。以前,被查處的貪腐官員大多是副職,而且省部級比較少,國家級的基本上沒有。
2、腐敗官員多掌握重大項目的審批權以及人事提拔權
資料表明,腐敗官員在企業經營、項目開發、土地開發等領域貪腐較多。查處的82名省部級官員中有27人在組織人事、干部選拔任用中進行干涉以謀取利益,這將近占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3、窩案、串案明顯
省部級腐敗官員案件的另外一個重要特點是窩案、串案非常的明顯。腐敗官員往往不只和一位商人有利益往來,一位商人也不僅僅只和一個官員進行利益往來,而且官員和官員之間也經常相互勾結。所以,查處了這個鏈條上的一個人,往往可以牽連出一批人。
4、作案手法多樣、隱蔽性強
通過分析我國十八大以來的這些省部級官員腐敗案例發現,其作案手段更加多樣化、隱蔽性也更強。他們不再直接收錢,而是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謀取利益,試圖用這種隱蔽的方式逃避法律的制裁。
5、年齡呈現更年輕化,突破“59歲”現象
在政治領域里的“59歲現象”是指官員在即將退休的時候大肆貪污腐敗的現象。但是從十八大以來被查處官員的年齡統計來看,59歲以前被查處的有39人,59歲的有12人,59歲以后的有31人。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十八大以來的大部分官員還是在59歲及其以前發生的貪腐行為。
(一)地位高、生活期待高和工資相對較低之間的落差
作為高級領導干部,省部級官員的地位確實是比較高,他們的薪水卻相對較低,相比他們接觸到的同等級其他職業的人來說收入就更低了。如果單純依靠合法收入,幾乎很難享受到他們想要的生活。面對這種地位、生活愿望和工資之間的落差,一些官員就會采取不正當的手段斂財,以獲得物質上的滿足。
(二)腐敗慣性
在討論“59歲現象”的時候我們也談到過,大部分落馬省部級官員并不是等到他們升到省部級之后才腐敗的,他們往往是在自己還是個職位較低的小官員時就接受過別人的小賄賂,可是那時候貪污較少,沒有被查出來,以至于到最后腐敗得停不下來,所以造成了腐敗的慣性和持續性。
(三)省部級官員權力過大,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
省部級官員是一個組織的一把手、二把手,手上掌握著非常多的權力和資源,而這么大的權力卻沒有得到有效地監督和控制。就我國而言,主要有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黨內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等,但是就目前來看這些監督并沒有對省部級高官形成有效的監督體系。所以,省部級官員權力過大和監督制約不力之間的矛盾是他們能夠腐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四)現階段貪腐風氣過大,導致官員主動或者被動受賄
很多事情是有示范性的,腐敗也有其示范性。一些官員看到很多人都在貪而且也沒有出事,自己也受不住誘惑,久而久之就像是一種惡性循環,腐敗風氣越來越濃。
還有一種腐敗是被迫腐敗。因為省部級官員手上掌握著很多重要的權力,即使他們不想借此牟利,很多人也會主動送上門,甚至以一種他們不知情的方式去賄賂他們。另外是同事官員迫使的腐敗,因為腐敗風氣一旦擴散,就會形成“劣幣逐良幣”的現象,清廉的干部將會受到排擠,如果他們不加入腐敗這個團體的話,他們將無法在其中立足。
(五)懲處力度小,腐敗的機會成本低
很多貪官腐敗的時候帶著僥幸心理,認為自己被查的幾率很小,而且就算被查了,處罰的可怕性也遠遠沒有得到的利益來得大。這些懲罰和他們得到的好處相比,在他們心里根本不算什么。正是考慮到腐敗的“機會成本”沒那么高,所以鋌而走險的官員越來越多。
(一)完善監督和制約機制
在社會輿論監督方面,要加強網民的知情權,要利用好財產公示制度、公開投標招標的程序及投標單位等,這樣才便于網民進行監督。在行政監督方面,還是要加強上級政府的監督,上級政府可以指派相應的人監督相應的省份,當然為了官員向監督者行賄,也可以考慮不公布監督該省的人員名單。
另外,在監督的同時還要對其權力進行制約。政府、黨、人大、政協的權力要相互制約,現階段,一些省部級官員往往有身兼多職的現象,這樣更不能對其形成制約,反而為其腐敗行為提供了便利,所以要改革現有的領導體制,盡量避免兼任情況發生。
(二)完善懲處制度,對行賄者和受賄者雙方都要加大處罰力度
完善懲處制度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加強立法,讓一切處罰變得有法可依。而且立法也需要與時俱進,隨著經濟的發展,腐敗官員的受賄金額肯定也會提高,所以以前標準是不適用于現在的。另外,一個巴掌拍不響,腐敗要有受賄和行賄雙方才進行得下去,而且也有一些官員的腐敗是行賄者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不僅要對受賄官員進行嚴懲,對行賄者也要進行嚴懲。
(三)完善財產歸還和腐敗自首制度
雖然有很多官員是主動腐敗,但是也有一些是不得已和不知情的。同時,也有一些是在腐敗的過程中醒悟過來,可是卻沒有一個能讓其終止腐敗最好的途徑,因為一旦其坦白,可能就要受到非常嚴厲的處罰。所以政府要制定自首制度、完善財產歸還制度,對這些主動承認錯誤的官員減輕懲罰,鼓勵其改過自新。同時,為避免官員的僥幸心理,也要對那些給了機會還不改正的官員給予更嚴重的懲罰。
(四)健全保障機制,使其不必腐
前文我們也提到省部級官員腐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位、生活愿望和工資之間的落差。因此,可以適當提高官員的待遇,完善好他們的薪酬保障和養老保險等制度,降低其腐敗方面的經濟動機。
[1]陳為升.十六大以來省部級官員腐敗問題的實證研究.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第一作者:熊嬋,女,1994年出生,漢族,江西豐城人,南昌大學本科生。
第二作者:彭文龍,男,1982年出生,漢族,山東棗莊人南昌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