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講話(摘要)

201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記者:王曄/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講話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全體獲獎人員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向參與和支持中國科技事業的外國專家表示衷心感謝。
李克強指出,過去一年是我國發展克服多重困難和挑戰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科技界喜報頻傳的一年。我國多名科學家在國際科技大獎中折桂,因對青蒿素研究成果有重大貢獻,曾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發明獎、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等多個獎項的屠呦呦成為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家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潛能,中國科技創新成就令世界矚目,全國人民倍感振奮和自豪。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經濟結構性改革處在關鍵時期,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用創新的翅膀使中國經濟飛向新高度。
李克強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培育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在戰略必爭領域前瞻部署,加速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銜接融合。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在傳統產業廣泛開展“互聯網+”行動,讓“老產業”煥發出“新活力”。要通過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人才評價等機制,讓科技人員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上,用活科技人才,釋放創新潛能。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產學研用貫通,使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李克強指出,要匯聚眾智眾力,擴大創新供給。創新的深厚偉力在于民眾之中。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要破除束縛創新的桎梏,促進創新要素流動,打造大中小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五方協同”的眾創平臺,形成各類創新主體互促、民間草根與科技精英并肩、線上與線下互動的生動局面。各級政府要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滿腔熱情地為創新提供支持和服務。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讓更多創新者夢想成真。要推進開放合作,打造創新高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吸引更多海外技術、人才和資本到中國創新創業,積極推動我國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走出去。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步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刊編輯部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