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球汽車高級副總裁、V訊網總編輯 程遠
永遠不要對汽車后進入者說 不
寰球汽車高級副總裁、V訊網總編輯 程遠
近來,汽車行業新進入者幾乎幾天一更新。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汽車行業的又一輪“散、亂、差”,也有人認為這是在傳統汽車企業之外崛起的一股“新勢力”。
8月26日,由寰球汽車集團、汽車商報、V訊網共同主辦的“新勢力 新思維新希望——中國汽車發展趨勢論壇”在北京舉辦。以下是程遠的發言實錄:
中國汽車目前已經達到了2500萬輛的規模,100萬輛的企業已經有六七個了,還缺新的汽車企業嗎?新的汽車企業現在還有機會嗎?我想說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甚至是戰略問題,因為這牽扯到中國汽車業發展一開始就存在的問題。
印象中中國汽車業有很多政策,也有很多重大的事情,但是現在回憶起來,我覺得有兩件事情對我們的政策影響非常重大,一是開放引進,就是合資,也就是所謂的市場換技術;另一個清理沒有資質的汽車廠家,反對散、亂、差。
合資引進就是把外國的跨國公司招進來,即剛才說的市場換技術。另一件事情——反對散亂差,就是不許國內企業造汽車,認為我們當時的企業太多、太亂、太小、太差,只許有資質的汽車企業做。
其實現在發展龐大的合資企業在最初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因為當初中國工業基礎比較差,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白手起家。
這時候我們引進外資,有了資金、有了技術、有了人才,奠定了我們汽車行業的發展基礎。但是只走這條路等于缺一條腿,只有引進外資,沒有自己汽車工業的發展。
過去的中國汽車確實是一窮二白,那種情況下我們引進外資是現實需要,但是不讓國內自己的汽車去充分競爭卻是一個失策,這造成了我們汽車工業發展少了一條腿,變成了外資企業、跨國公司一股獨大,市場上變成了遍地開花都是跨國公司的汽車品牌。
中國汽車為什么發展到現在這個狀況?我認為我們很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反對散亂差,在座的年輕人沒有聽說過,但是過去反對散亂差是一個非常流行的口號。我們的管理部門把這件事作為很重要的工作。為什么有審批制?審批制就是為了反對散亂差,所以汽車行業不能隨便上企業。
我們把進入產業的大門關得很小,一方面對產業造成了很大損失,使我們失掉了中國汽車自主品牌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大家知道,那時候汽車賣多少錢?桑塔納要賣二十幾萬,試想如果在桑塔納賣20萬的時候,我們干一個七八萬的自主品牌車,一定會很快發展起來。
那時候的技術標準、排放標準無論是合資還是自主都很低,我們會很快發展起來,但是我們失掉了這個機會。這是產業上的一大失誤,我要說就是反對散亂差,阻礙了中國自主品牌的發展。
我們知道我們反對的“散、亂、差”主要反對的就是本土企業,即所謂自主企業,所以自主企業很長時間不能進入造車領域。今天來看,現在成功的自主汽車企業曾經都是以非法的形式進入的,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沒有一家是合法造車的企業,而他們合法的方式大家也都知道,買一個具有資質的空殼,就是所謂汽車戶口本,然后開始造車。
這樣造成一個很大的惡果就是活著的企業活不好,該“死”的企業死不了,很多企業只要把資質保存了就可以養家糊口,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這個事情,只有在我們國家,汽車資質變成了一種無形資產。
所以,后來工信部成立前夕,發改委發布了一個通報,宣布哪些汽車企業要死,其實這就是一個作秀。因為這些企業本身已經停產不存在了,我們如果不把資質作為一種資產保存下來,就不會有這種奇異的怪現象。
中國汽車發展一開始就是集中制思維。最早我們成立中汽公司的時候想把全國統一為一個大的汽車公司,就叫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
后來,提出了南北劃界,想要一汽在長江以北,二汽在長江以南,形成一個競爭局面。這個想法沒有實現,當然再早我們搞過六大汽車公司,但是總體來講,我們汽車產業的總體發展思想是“害怕競爭”。
我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寫過一篇報道,題目叫“中國汽車為何怕競爭?”現在想想,爭來爭去就是一條,國有競爭的作用不大,我們認為企業太多了,想把所有的企業都納入一個規范化的程序里面進行管理。
那個時候從國家宏觀的角度,陳云同志提出了一個經濟學觀點,叫做“鳥兒在籠子里飛”,年輕的同志可能沒有聽過。雖然給你放飛,但你不能亂飛,必須在籠子里飛。
汽車的管理也是希望他在籠子里飛,所以我們提出“三大三小”,規定的企業能造車,其他的都不能造車,認為進來的就是搗亂。結果造成國家一心一意想扶持的企業沒有搞上去,但是不想扶持的企業又在出現,也就出現了一種焦灼的競爭局面。
這是我們對汽車產業的一種誤判,我們把汽車產業的市場化、自由競爭發展的方式忽略了,我們把它當作航天航空管理。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汽車這個產業是不適合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像航天航空只發射一顆衛星,只造幾架航天飛機,但是汽車絕對不能這樣,如果我們中國只有一個汽車企業,我們今天無法想象能夠達到2500萬輛,我們可能還在200萬輛以下徘徊。
我們想想我們當時的規模,講起話來,我們一點底氣都沒有。全中國所有汽車企業的力量,一年的產量趕不上通用汽車一個月的產量,所以我們那時候是沒有底氣的。
那時候一家企業領導經常講一句話:韓國19個月投資15億建立了一個工廠,我們國內的某家工廠,搞了多少年?投資130億干了那么多年還是沒有干上去,現在回頭看看別的合資企業,在武漢干140萬輛車,聽都沒聽說過他就干成了,這就是保護下合資與自主產生的差距。
我覺得中國汽車進入2002年入世以后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放寬了,應該感謝國家經貿委前司長、后來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他在這件事上力排阻力,以所謂技術改造的名義放了將近20家汽車企業進來。
在這時候,包括奇瑞、吉利、長城,使我們整個汽車界才出現了龍騰虎躍爭相競爭的局面,也使中國汽車企業發展在當時迎來了一個好的契機,這個契機恰恰來自于好的競爭。
現在大家沒有再說反對散亂差,但是這個毒瘤并沒有肅清,現在一旦有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出來,我們第一個想法就是它不該出來,又來添亂。現在很多人潛意識里認為汽車的產能和格局一定是老的打敗新的、大的打敗小的,不認為企業競爭有一個小魚吃大魚、快魚吃慢魚。
但一些新進入的企業給我一個啟發,他們認為越是競爭激烈的企業越有機會,而且李書福式的“小魚吃大魚”現象在汽車行業不僅過去存在,今后還會存在。
現在的一汽、二汽非常困難,包袱非常沉重,一汽最早在我們中國搖出了一批企業和人才,但是近來成績平平。現在真正有活力的企業有哪些?一定是長城、比亞迪、吉利。
所以中國汽車這種懼怕競爭的思想在產業和輿論界起著很大的作用,而且是非常負面的作用。
召開這個論壇的很大目的和要達到的效果就是希望把產業放開,讓大家不要懼怕競爭,競爭只有好處。我們老是說過度競爭,實際上沒有過度競爭,因為說過度競爭的人是不懂經濟規律的,經濟規律本身有一個調節作用,一旦過度競爭它會自動退出。
我們的出租車管理很失敗,就是擔心過度競爭,我們把北京市的出租車限制在7萬輛,因此打車難、打車貴,群眾怨聲載道。
凡是放開競爭,像家電產業大家都知道,為什么發展得比較良性呢?就是因為放開競爭,是不是都有先來后到?我看不是。
我們現在想想80年代,61家電視機廠,現在上哪去找?大家熟悉的品牌,像北京牌、昆侖牌,前天我在飛機上看到長虹,長虹居然還在,出乎我的意料。
我們早期的61家電視機廠現在幾乎是無一幸存,這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永遠不應該對后進者說不,而且這一定要變成一個共識,任何時候都可以有人進來參與競爭。中國汽車市場足夠大,現在渴望進入汽車行業的企業也都不會是撈一把就走的心態,因為已經沒有了那個投機取巧的機會,相反在中國最不用擔心過度競爭的領域就是汽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