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天策
探索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的認識與實踐
□ 文/董天策
內容提要 作者認為,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不是一個坐而論道的學理問題,而是必須結合實際采取行動的實踐問題。因此,本文不在于對此問題做一般性的理論探討,而是以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為例,談談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本文為《中國記者》特約文章,歡迎全國新聞傳播院校專家學者來稿交流、討論。
新聞傳播教育 改革 創新 實踐

董天策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社會轉型日益深化,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傳媒產業融合發展,辦學規模迅猛發展,辦學主體廣泛多元,在校學生千差萬別……此類因素疊加在一起,使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為了回應這種挑戰,有識之士在不斷探索,辦學主體在不斷改進,從而推動新聞傳播教育不斷進步。然而,與挑戰的嚴峻現實相比,進步的成效遠不能令人滿意。因此,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始終是媒體融合時代的重要課題。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改革,如何創新?然而,一問如何,就很難回答。這是因為,改革也好,創新也好,本身是一種行動策略,是一種實踐智慧,具有各式各樣的方法與路徑。
重慶大學素以人文與科學相濟為辦學宗旨,1929年創校之初即設立文學院,著名學者向楚、向宗魯、商承祚、吳宓、楊明照,詩人吳芳吉、作家艾蕪等曾在此任教或就讀,后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停辦。1998年,重慶大學成立人文藝術學院,恢復漢語言文學專業,新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2004年,獲批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三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006年,獲批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學成為重慶市擬建設重點學科。2007年,成立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聘任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馬勝榮為院長。2010年,獲批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點。2012年,學校調整學科布局,將漢語言文學專業劃出,更名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3年,依托法學院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自主設置新聞法學研究方向(二級學科博士點),初步形成本-碩-博的人才培養體系。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掛牌之時,國內新聞傳播教育已邁上前所未有的新臺階: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的院系達15家,擁有二級學科博士點的院系及研究機構有3家。在這種情況下,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該如何辦,就成為不能不認真思考的根本問題。當然,這個根本問題牽涉到方方面面,就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與創新而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可歸納為定位與目標、培養方案、教學改革、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等幾個相互關聯的方面。
學院的辦學定位,無疑應當服從于學校的辦學目標與辦學宗旨。重慶大學創校即以“造福桑梓、拯救貧弱祖國”為己任,確立“完備弘深之大學”的目標與“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邦、振導社會”的宗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重慶大學已成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依托研究型、綜合性的全國重點大學平臺,新聞學院理應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并能夠駕馭未來新聞傳播發展的高級專業人才,成為重慶市乃至中國西部新聞傳播教育的引領者。
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并能夠駕馭未來新聞傳播發展的高級專業人才,這是一個很高水準的培養目標。它不僅意味著造就具有深厚文化修養、寬廣國際視野、神圣職業良知、獨立分析能力和精湛專業技能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而且意味著其中的佼佼者具有創新與研究的能力,具有成長為國家棟梁、社會精英、行業領袖的潛質。用近年新穎的話語來說,那就是要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 2015年5月,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承辦“2015新媒體傳播學年會”。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如何才能成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平心而論,記者編輯要從優秀走向卓越,一方面靠人才培養,一方面靠工作鍛煉,人才培養最多也只能奠定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基礎。從奠定基礎這個角度看,新聞傳播教育應當如何讓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得到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具有開拓創新的動力與能力,的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媒體融合興起之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密蘇里大學嘗試培養融合新聞記者,俗稱“背囊記者”(backpack journalist),國內亦稱為“全媒體記者”,希望新聞專業學生掌握全面的多媒體技能,能夠同時承擔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報道任務,為多種不同媒體提供新聞作品。這個構想很美妙,然而可能嗎?不排除某些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學生能夠成長為這樣的記者,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其實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設想”。
經過反復研討,學院認識到,媒體融合時代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應當是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的專業人才。復合,意味著知識與能力的多元化,應追求人文社科、專業能力、技術手段、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知識與能力的有機統一;應用,不能什么都懂一點卻沒有專業水準,而必須具備核心專業能力與業務競爭能力;創新,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開闊的國際視野。總之,只有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理念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中,才能變成教育行動的指南。這是因為,人才培養方案既是人才培養理念的直接體現,又是教育教學活動的行動綱領。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3-2014學年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做了全面的修訂,準確地說是重構,其特點在于:一是加強、充實、完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課程,夯實基礎,開設漢語、文學、美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律、統計等人文社科方面的課程,使通識與公共基礎課程的學分數略高于專業教育課程;二是優化、強化專業教育課程,精心設計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將其分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能力課程,專業能力課程包括新聞采寫、廣播電視、影像攝制、網絡與新媒體、國際傳播、公共傳播、廣告策劃與制作、媒介經營管理等多個方面,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修讀兩三個方面的課程;三是強化實踐教學,形成課內實驗、校內實踐、媒體實訓的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特別是以傳媒工作坊形式設計出可供學生廣泛選擇的多個傳媒創新實踐項目;四是體現因材施教原則,各類課程與項目,都有比較大的選擇空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
科學而適當的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之后,要收到綱舉目張之效,必須深化教學改革與創新。對于新聞傳播教育來說,無論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統一,都有很大的改革與創新空間。
從2014級本科開始,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嘗試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各方面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比較富有創新的,有兩組課程及其教學。一組是三選二的通識教育課或博雅教育課:人文社科經典導讀、經典詩文誦讀、自由寫作。“人文社科經典導讀”在兩年內陸續開設30次以上的專題講座,一講導讀一部名著,要求學生在第1-4學期內選聽16次經典名著專題講座,并完成3-5本名著的讀書報告。“經典詩文誦讀”要求學生或誦讀《經典詩文三百篇》中的200篇,或誦讀《論語》二十章,或誦讀《唐詩三百首》,或誦讀《古文觀止》中的150篇,在第1-4學期內完成,不上課,教師組織測試。“自由寫作”要求學生在第1-4學期內寫作50-80篇文章,題材、樣式不限,以博客方式呈現,教師可不定期進行作品點評與指導。開設這組課程,意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閱讀經典,與大師對話,或接受傳統文化熏陶,陶冶性情,涵養氣質,或發揮想象力,提升創造力,鍛煉寫作才情。
在實踐教學環節,則以傳媒工作坊的形式開設了一系列創新實踐項目,要求學生三五人組成一個工作小組,第3-6學期內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1-2個項目,獲得相應學分。這些項目包括:報紙設計與編輯出版,雜志設計與編輯出版,廣播專題節目策劃與錄制,電視專題節目策劃與制作,電視紀錄片拍攝與制作,微電影拍攝與制作,網頁設計與制作,專題網站策劃與制作,攝影報道與圖片編輯,媒體廣告策劃與制作,深度新聞與專業性課題調研。開設這些創新實踐項目,意在調動學生綜合性、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獨立進行各種傳媒業務的仿真性與創新性實踐,切實提升傳媒業務能力。
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教學改革創新的深化,都要靠優秀的師資隊伍來完成。師資隊伍建設是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根本保障,只有師資隊伍的數量與質量都達到辦學定位、辦學目標所要求的應有水準,才可能有效推進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對后起的新聞學院來說,師資隊伍建設尤為根本。因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9年以后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聞院系,師資隊伍的數量與質量往往存在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掛牌之后,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如何建設?一是利用重慶大學“百人計劃”人才引進政策,招聘在學界已嶄露頭角的優秀青年學者。重慶大學“百人計劃”,是按海外通行的tenure track(終身教職)制度選聘高水平學術人才,實行年薪,給予科研啟動費、安家費,入聘即給予“研究員”身份和“博導”資格,以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條件使其潛心學術。二是從國內外名校選聘優秀博士。最近3年,新聞學院已選聘4位“百人”學者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9位博士。這些“百人”和博士的加盟,使學院的師資隊伍得到十分明顯的改善。
由于過去欠賬太多,加上選聘的博士有一個成長過程,學院的優秀師資仍存在較大缺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障教學質量,學院邀請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前來短期授課。清華大學金兼斌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涂光晉教授、復旦大學孫少晶教授、朱春陽教授、華中科技大學趙振宇教授、陳先紅教授、國家行政學院郭全中高級經濟師、四川大學黃順銘副教授、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C. Kazoleas教授,都曾先后前來短期講學,主講有關的專業課程,讓學生在本學院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享受到最優秀的教學資源。
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決不能把教學與科研對立起來,簡單而片面地認為教學才是人才培養。研究型大學以培養國家棟梁、社會精英、行業領袖為使命,科研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教學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不僅是因為研究生主要通過科研工作來培養,即使本科生也需要受到科研氛圍的浸染,從而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心與驅動力。基于這樣的認識,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高度重視科研工作的開展。
這是學院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最近3年,學院先后承辦和主辦2013中國新聞學年會、2015中國傳播學論壇、2015新媒體傳播學年會、中國媒介法治與新聞倫理規范高端、第八屆中國青年傳播學者論壇等全國性會議,許多活躍在國內教學科研第一線的著名專家學者、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傳播學者,紛紛出席會議,共同推動新聞傳播學術的進步。同時,大力開展學術講座。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香港商報》原總編輯陳錫添,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播海霞,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裁牟豐京,重慶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馮建新,著名媒體人楊錦麟,國內著名學者童兵、鄭保衛、陳力丹、黃旦、單波、張昆、胡百精,港澳臺及國外著名華人學者李金銓、陳韜文、祝建華、魏然、洪浚浩、趙雅麗、陳清河,英國拉夫堡大學傳媒研究中心Graham Murdock教授,等等,先后光臨學院做專題講座,共計約80場,學院師生受益匪淺。
為了把科研與人才培養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學院在2015年暑期會同中國網絡傳播學會舉辦首屆網絡與新媒體講習班,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集中授課一周,來自國內80余所高校的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及部分媒體單位的從業人員,共計260多人參加了學習與研討。2014、2015年還分別舉辦了兩屆新聞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編輯出版《新聞傳播學研究生論叢》,為學院和各兄弟院系的研究生提供專門的學術研討與交流平臺,提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的學術自覺與學術水平。
近幾年經過多方面的努力,重慶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初見成效,贏得主管部門與社會的認可。2015年,新聞學專業獲批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卓越計劃”項目,經費100萬元,實質性啟動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建設。11月,新聞學專業入選重慶市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015年底,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入選中國記協中國新聞獎試點報送單位……當然,學院的新聞傳播教育要與學校的地位相匹配,要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做出貢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謂任重道遠,只有奮然前行!
(作者是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本文為重慶市教改項目“網絡與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改革”〈編號:1331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