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盧浩然
從開封到封開:《汴梁晚報》“萬里尋蹤客家路”大型主題報道創新解析
□ 文/ 盧浩然
內容提要 重大主題報道創新難,惟有難,創新才有重大意義。近幾年,《汴梁晚報》將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作為專項課題加以突破,取得顯著成效,通過組織實施“從開封到封開 萬里尋蹤客家路”大型系列主題報道,探索出地方媒體如何做好有全國影響的重大主題報道的新路徑。
地方媒體 重大主題報道 汴梁晚報
不久前,由“千萬里我追尋著你?從開封到封開”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萬里尋蹤客家路”《汴梁晚報》大型系列報道作品結集出版的圖書《從開封到封開 萬里尋蹤客家路》,繼獲第七屆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優秀作品特等獎之后,又榮獲“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作品”獎。
做好重大主題報道,首先要做到精心選題。選擇重大主題報道的標準是,在新聞導向正確的前提下讀者強烈關注。舉辦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對于開封人說無疑是一個人人關注的大話題。
客家是中華大家庭中漢族的一支重要而獨特的民系族群,由于歷史原因,客家人播衍于世界各地,所謂“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開封是歷次客家人遷徙主要出發地,是海內外客家人的重要祖根地。開封的文化個性與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具有共同的閃光之處,開封有著客家人祖先與開封人共同創造的燦爛文化。2012年11月,開封獲得2014年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承辦權。開封要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就要通過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國際性大活動,提升開封的國際影響力。選擇開封舉辦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這一重大主題,人們關注度高,是報道成功的前提與關鍵。
作為地方媒體,要做好有全國影響的專業性較強的客家主題重大報道,有不少局限和很大難度。
客家時間久遠,地域廣大,包容豐厚,是《汴梁晚報》新聞報道策劃遇到的一個嚴峻課題。他們稱作“客家人”,他們從何而來又因何得名?千百年的遷徙歷程中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代代相傳的客家文化孕育了怎樣的客家精神?當代的客家人如何傳承古老的客家習俗?對與客家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移民、譜牒等多種文獻與歷史,應該予以怎樣的觀照和呈現?西晉末年以來,“客家”遷移與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沿革嬗變有著密切關系,關于這一歷史的主題報道策劃活動如何實施?這是擺在《汴梁晚報》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
為此,《汴梁晚報》報道組成員經過1個多月的調查研究,盡可能多地搜集客家資料,對《客家源流考》《客家文化導論》《中國移民史》等著作進行多次研讀,還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客家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客家研究》主編房學嘉,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馮秀珍等多名客家權威學者問計,做足了功課,為報道成功打下了基礎。
新媒體時代,眾聲喧嘩。傳統紙媒要站穩腳跟,脫穎而出,必須搞好新聞策劃。新聞策劃水平高低直接決定著報道質量與效果。可以這樣說,一張報紙的深度和力度,充分反映在新聞策劃中。從創刊之日起,《汴梁晚報》就開始了人文精神的探尋之旅。這組大型系列報道就是其走向全國、彰顯新聞文化實力、提升影響力的扛鼎之作。
宣傳造勢,常規報道自不待言。《汴梁晚報》的目標是:在重大文化主題報道領域,開拓出一片新天地。要通過此次客家主題報道,創新新聞模式,彰顯新聞實力,打造重大文化主題報道新高度,報道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汴梁晚報》擬在做好常規報道同時,派出特別報道組,沿客家先民大遷移的基本路徑,深入贛粵閩客家聚居地,踏遍客家人走過的山山水水,探尋客家遷徙足跡,記錄客家生活,感悟客家精神,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中探尋客家文化精神,推出一系列客家主題文化報道。
萬里尋蹤客家路大型系列采訪活動擬定在以河南開封和廣東封開首尾照應的兩個“點”間,以“長藤結瓜”的方式組織稿件,“藤”是萬里尋蹤路途上的“尋蹤采訪札記” 一個聯版,“瓜”為客家先民遷移史上重要活動地域的客家人與事、歷史與記憶、遺跡與影響等報道,總報道量為100個整版。開封和封開,這兩個“點”既有客家遷移史的照應意味,同時又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文化緣系。開封與封開名稱上回環互聯,遠隔上千公里,遙相呼應,在地理時空上有美學意義。封開地處粵西邊陲,素有“兩廣門戶”之稱,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封開歷史悠久,歷史上曾是嶺南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之要地,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
本次大型系列報道以新聞的眼光、文化的視角、學者的思維創新新聞報道,以此提升報紙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文化關懷,彰顯新聞文化軟實力。
孔子說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話寫文章應該講究些藝術,讓它更生動活潑,作用更大。“新聞散文化”是著名記者穆青提出的一個觀點,一直是新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盡管業界關于“新聞散文化”存在爭論,但是在操作層面上,“新聞散文化”卻為廣大讀者所歡迎。對大型文化主題系列報道來說,新聞作品寫得有文采更是至關重要。
由于抽調了精兵強將,又對文本提出較高要求,這組系列客家主題文化報道文字優美,文采飛揚。在《舊時王謝堂前燕 》報道中,記者寫道:“王謝風流,一時無兩,簪纓之家,允文允武,尤其是謝安的子侄孫等獨擅文壇,先后有謝道蘊、謝混、謝靈運、謝惠連、謝莊……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華,俱歸烏有。江城濤聲依舊,繁華世事不再。王謝之后,靖康之變,又有大批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南徙渡江,如同一只只燕子飛到南京,飛到舊時王謝的屋檐下,帶涼意的潮聲中,在朦朧的月夜里,在對故園的追憶中,靜賞落寞,笑看繁華”。[1]文字優美,讓人一見難忘。
《汴梁晚報》在新媒介平臺和終端上持續拓展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從一份報紙發展為“1+N”的全媒體矩陣,構建了“滾動采訪、滾動發布;統一指揮、統一把關;多元呈現、多媒傳播”的立體傳播格局……
這一大型系列報道,創新重大主題報道的形式和路徑,運用新媒體傳播,采用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除紙質版的《汴梁晚報》,還通過開封網、開封新聞客戶端、掌上開封客戶端、汴梁晚報微博、汴梁晚報微信等新媒體渠道進行滾動播報。為讀者呈上濃郁客家風情的文化報道大餐。
為期兩個月、橫貫6省、行程萬里的報道讓世人震驚,多達100個整版的大型文化主題報道備受關注,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新浪網、鳳凰網、和訊網、天涯論壇、紅豆社區等全程轉載,萬里尋蹤客家路特別報道組先后經過的城市的媒體和客家精英手機報對此次采訪活動也給予了全程報道,在全國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客家文化熱潮。
系列報道受到河南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組好評,稱贊《汴梁晚報》能夠以高度社會責任感,從受眾需求出發,發起具有高度文化氣息的大型主題報道,彰顯了地方報辦大報的理念。房學嘉說:“《汴梁晚報》策劃的萬里尋蹤客家路大型采訪活動行程最遠、規模最大,內容最充實、影響深遠……”[2]復旦大學教授程士安也高度評價:“在新舊媒體交融的時代,傳統媒體承載了很大的歷史責任。《汴梁晚報》能夠在快文化時代靜下心來,精心謀劃、梳理歷史,用行動為未來留下寶貴的史料,寫出了一流大報的水平,彰顯了晚報記者的實力。”[3](作者是《汴梁晚報》執行副總編輯)
【注釋】
[1] 蔡小俊,盧浩然,張苗苗.舊時王謝堂前燕[N].汴梁晚報,2013-5-11
[2] 李晨翀.規模宏大 振奮人心[N] .汴梁晚報,2013-9-2.
[3] 付艷波.視野開闊 彰顯實力[N]. 汴梁晚報,2013-9-2.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
《中國記者》與中國記協合辦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