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 潔
行業媒體如何把握好評論的“時度效”
□ 文/劉 潔
內容提要 行業媒體如何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影響力,在當前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中有效引導輿論?如何把握好評論的時度效,對涉及群眾利益的熱點事件及時發聲?《人民法院報》對此做了積極探索。
評論 輿論引導 時度效 人民法院報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雖然微博、微信公眾號、移動客戶端等具有媒體屬性的網絡傳播平臺給傳統媒體帶來極大沖擊,網上魚龍混雜的各類信息混淆了視聽,但這實際上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一定機遇。尤其是行業媒體,可以說是新媒體時代的專業“大V”,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話語權影響力,把握好評論的時度效,在紛繁復雜的輿論場鮮明地發聲,對關系群眾利益的熱點事件及時發聲,有望成為紛繁復雜輿論場的一枚定海神針。筆者以就職的人民法院報社為例,粗淺談一下行業報評論如何把握好評論引導的時度效。
新聞評論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這也很好地體現了媒介的社會責任。作為行業類的權威主流媒體,《人民法院報》評論版非常注意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及時跟進,從司法角度,努力以最快速度傳遞自己的聲音。
當出現食品安全、鐵路建設安全、房屋質量安全等讀者關心的熱點公眾事件時,《人民法院報》會立即組織專家學者從法律角度提出意見建議。如2012年發生毒膠囊事件后,《人民法院報》立即刊發評論文章《膠囊之毒 實監管之恥》,一針見血地指出,“垃圾明膠8年前就有媒體曝光,監管部門為何充耳不聞?毒膠囊這么多年來為何能橫行無忌,一道道審批防線上的監管部門到哪里去了?”旗幟鮮明地提出首先要追究監管部門的責任,并在法律層面進行了深度分析,呼吁“通過制度性的監管防范遏制商人的趨利沖動”。
在出現涉及個體熱點事件發生時,《人民法院報》也會積極發聲以引導輿論。如對李莊案二審庭審、河南商丘趙作海殺人案、釣魚執法、“追查”記者事件、黑磚窯事件、公車私駕等與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發生時,都會從法制角度進行論證引導,凸顯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和人文關懷。
如在2010年6月,《人民法院》報評論版刊登《用什么悼念那些逝去的孩子》一文,針對2010年上半年不到50天的時間里,有60名孩子被殺害的殘忍事實,作者皮藝軍在沉痛之余,指出“僅僅在司法中倡導人道和刑罰輕緩遠遠不夠,還應當讓教科書里多一些愛的教化,少一些恨的渲染”,呼吁“了解犯罪者犯罪的理由”“對他們進行人文關懷”。
針對社會熱點事件,《人民法院報》會適時推出系列評論,借助專家的智慧引導讀者理性看待社會問題。如評論版曾特別開設了“關心未成年人成長 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專欄,連續刊發了8篇評論,對如何更好地關心青少年成長、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進行討論,文章作者分別是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楨,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藝軍,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副所長郭開元等專家學者,以及全國模范法官、江蘇省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陰園區人民法庭副庭長陳燕萍等模范法官,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解決方案,給讀者以深刻啟迪。
我國早期新聞學者徐寶璜的《新聞紙之性質與價值》一文在寫到新聞紙的評論時事職務時,第一個職務即是:“供給各方平等發表機會。新聞既為國民之言論機關,社外一切來件,但須所記不虛,言之有理,不應問其屬何黨派,及與本報主旨向背,而予以刊出,供世人討論,給各方平行待遇。”[1]所以,《人民法院報》評論版堅持“在嚴守法律法規底線的基礎上,允許人們發表不同意見,讓理在辯論中越來越明”。
尊重讀者的思想權利,提升讀者的主體地位,讀者可以來信、來稿發表與社論相左的觀點,只要不違背大政方針和國家法律并且言之成理就行,努力使報紙的評論版成為一個能容納不同聲音的廣場,一個能給思想提供交流和碰撞機會的平臺。如評論版曾刊發了原北京市檢察院副檢察長方工的評論《弒母可以從寬 道理何在》,文章尖銳地指出:“如果司法案例使社會顛覆了傳統美德,那是司法的失敗、社會的悲哀”。“出于人性化司法的初衷,卻得到違背人性的結果,這不是司法者作為社會法律和道德守護神應有的智慧選擇和行為。”此文刊登后,方工同志這樣評價:“這實際是篇批評稿件,所以很佩服法院報的同志們,有度量,有責任感”。
容許作者針對同一主題發表不同意見,進行理性辯論,《人民法院報》評論版也是人們進行思想交鋒的平臺。“‘社論·言論’版像頭版,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其篇幅。它是有機的,富有生命力的,它是平衡的,表情豐富的。”[2]《人民法院報》設置了“司法觀察”“新聞快評”“法治時評”“觀點面對面”等專欄,特別是觀點爭鳴、觀點面對面和多維聚焦專欄,強調從不同角度聚焦新聞事件,挖掘事件的多重意義,思想交鋒的氣氛濃厚,從而形成觀點間的相互啟發和碰撞。如關于司法考試這一話題,2010年11月29日,吳志強發表《司法考試需適度改革》一文,認為應增加與法律職業相關而又非具體法律事宜的內容,改變前三份試卷的試題形式。在 12月5日的“觀點爭鳴”中,徐娟娟便提出異議,寫了《司法考試不能如此改革》一文,從司法工作的特殊性對吳志強的文章進行反駁。吳志強在12月8日的“觀點爭鳴”欄目中積極進行了回應,再談司法考試應適度改革,并明確指出“理越辨越明”。通過這樣不同思想觀點的針鋒相對,使問題得以立體化、透徹化,讓讀者對某一問題進行了一次全面而又深入的學習。
評論的最主要目的是引導社會輿論,所以要選對角度、選對時間,還要創新表達形式,以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達到引導效果最大化。在創新表達方式上,《人民法院報》評論版一方面注重語言表達形式,吸引讀者閱讀;另一方面通過開設系列專題、創新版式語言等方式,讓評論引導入腦入心。
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范榮康認為“遣詞造句,語言修辭,是新聞評論中的一個大問題”。[3]《人民法院報》評論版的評論文字在語言上頗具雜文色彩。文筆犀利尖銳,一針見血,直呈事物本質;論證上靈活運用比喻、歸納演繹等多種論證方法;結構上靈活流暢,意隨筆至,結尾處多發人深省的暗示,勿須點破卻更讓人回味無窮。如2012年5月24日刊登的傅達林的《外國人違法犯罪既要嚴懲亦需反思》一文,文章一開始就點明“進入法治社會的中國,必須在對待外國人的行為上確立起一個基本的公平尺度,那就是法律。”接著進一步剖析“執法機關總是習慣于從‘外事無小事’中引申出‘涉外案件無小案’”,建議要“依靠法治路徑確立起針對外國人的執法常態化機制”。文章作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進一步層層剝筍,進一步挖出最根本的東西,提出“外國人在某些行為陋習上的‘入鄉隨俗’,無疑值得我們就自身治理作出深刻反省”。這樣的評論在內容上深刻精辟,受到讀者的關注和好評。
針對階段性司法熱點問題,《人民法院報》會策劃系列評論進行深度引導。如2014年,評論版推出了“司法熱點怎么看”專欄,針對10個司法熱點話題,邀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官學院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司法部有關機構的研究員撰寫文章,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冷思考”“冷分析”,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從不同角度擺事實講道理,釋疑解惑,用辨證的眼光、發展的眼光解讀司法熱點。這組系列評論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用數據和事例說話,擺事實講道理,把思路理清楚,既不回避困難,也不抹殺成績。力求全面、客觀地深入挖掘問題產生的社會背景、歷史成因和現實對策,就問題解決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創新版式語言,也是提升評論效果的一個主要途徑,《人民法院報》在這方面進行積極嘗試,如在同一期匯聚多位知名專家論文,在主評論后配發相關提示、思考性的文章。如,針對輿論熱炒的法官辭職現象,2014年8月1日,《人民法院報》評論版拿出一個整版,做了《法官辭職,一個需要冷靜面對理性思考的現象》的深度評論策劃。在主評論之下,又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撰寫《深化司法改革,推進法院人員分類管理》一文,為司法改革建言獻策。此外,又邀請了司法部、省市縣三級法院的相關代表從不同角度分別發聲。通過評論,既讓讀者了解了目前法官辭職的真實現狀,還讓讀者了解到不同群體的理性聲音,對法官辭職現象有了全面而又客觀的了解。因此,讀者在看過評論后,紛紛直呼“過癮”,表示不再對法官辭職現象進行片面理解。
對于媒體來說,話語權就是力量,尤其是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報紙提供的信息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獨家新聞的可能性比以往明顯減少,在提供信息以外,呈現一些具有思想深度和獨到見解的觀點,無疑成了決定報紙質量和影響力的主要因素,評論無疑成為一個重要平臺
(作者單位:人民法院報社)
【注釋】
[1]徐寶璜.新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2]胡舒立.美國報海見聞錄[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3]范榮康.新聞評論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
·采編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