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青 趙少延
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主要環境問題及保護對策
文|付青 趙少延
長江經濟帶涵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9省2市(以下簡稱9省2市),面積約205萬km2,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1]黃波,劉家春.長江經濟帶的錳“暴露”——長江干流錳污染狀況分析[J].水利水電快報,2015,36(10):1.,是我國經濟密度最大地區,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
長江沿線蘊藏極其豐富的水資源,是中華民族戰略水源地。2014年,長江經濟帶9省2市12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有水源298個,水源年供水總量159.97億m3,供水服務人口1.49億人。受取水便捷程度和河網地區水質的制約,上游云南省以及下游的浙江省以湖庫型水源為主,四川、安徽和江蘇省的部分城市有少量地下水源,其余地區均為河流型水源,占水源總數量的63.4%,是長江經濟帶主要的水源類型[2]環境保護部.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2014年度環境狀況評估報告[R].。
2014年,1.3%的水源因天然背景值影響超標,主要分布在安徽、四川兩省;4.0%的水源因上游來水污染導致超標,主要分布在上海、重慶、浙江、四川等省;5.7%的水源受點源、面源和生活源等人為污染影響所致,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云南、江西等省[2]。不達標水源水質污染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超標指標種類多。長江經濟帶河流型水源主要超標指標為糞大腸菌群、總磷、氨氮、鐵、溶解氧、錳、五日生化需氧量、活性氯、高錳酸鹽指數、林丹、石油類、硝酸鹽、鄰苯二甲酸二丁酯、鉈、銻等15項;湖庫型水源主要超標指標為總氮、pH值、石油類、五日生化需氧量、總磷、鐵、錳、水合肼等8種污染物;地下水型水源主要超標指標為錳和氟化物。
二是總氮總磷污染突出。2010—2014年,長江經濟帶總氮濃度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濃度水平在0.57~3.23mg/L之間,除云南和江西省外,其余各省總氮濃度均全部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1.0mg/L的Ⅲ類水質標準;長江經濟帶各省地表水源總磷濃度為0.025~0.2mg/L,已接近《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河流型水源0.2mg/L的Ⅲ類水質標準,超過湖庫型飲用水水源0.025mg/L的Ⅲ類水質標準,從區域分布特征上看,總磷在重慶和上海市濃度水平較高,云南、湖南、江西、安徽和浙江省總磷濃度水平較低。
三是有毒有害物質檢出頻次高。受上游來水及沿江采礦、金屬冶煉制造業和化工園區分布等多方面影響,2014年,長江流域砷、汞、鎘、鉻、鉛等重金屬檢出率分別為62.7%、24.9%、18.3%、17.9%、22.4%;甲醛、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特定項目的檢出率分別為20.6%、7.3%、5.2%。5項重金屬是國家嚴格控制的污染物,甲醛、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來源于人類活動污染。上述污染物質在長江經濟帶水源中已普遍存在,監測值雖未超過標準限值,但檢出率不斷增加,潛在環境風險不容忽視。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是保護區制度落實不到位。保護區建設不規范,部分水源未劃定保護區、未設置保護區標志;保護區整治不徹底,部分水源一級保護區存在違章建筑和排污口,二級保護區有生活污水和畜禽養殖廢水廢物排放。二是跨界污染影響水質安全。長江經濟帶多個水源因上游來水影響導致總磷等超標。三是沿江地表水水源環境風險高。長江干流及沿線為“黃金水道”,水上交通和貨物運輸發達,保護區交通穿越風險較大;長江沿江工業園區密集,取水口和排污口犬牙交錯,一旦發生安全生產或環境事故,將直接威脅下游取水口的水質安全。四是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不足。部分地市無應急水源或聯網供水能力,風險管理和應急制度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應急防護工程設施等。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號),將長江經濟帶發展定位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十三五”期間,長江經濟帶將圍繞以上四個定位,通過“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建設綜合交通立體走廊、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升級、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等措施,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全面發展。
“十三五”期間,長江經濟帶的大發展,勢必將進一步加大該區域水源監管難度,飲用水源保護的環境壓力也將持續增大。
一是航道通航能力的增加可能加大船舶運輸污染的風險。長江經濟帶將進一步加快實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增強干線航運能力,改善部分支流通航條件,開發長江干線未利用通航里程。通航里程增加及航道通航條件的不斷改善,將進一步提高長江沿線的水上運輸能力,增加船舶航行頻次和運輸量。與陸路運輸相比,水上運輸具有事故率低、運載量大且成本較低的優勢,對運輸高安全性和低成本要求較高的危險化學品和大宗散貨的運輸量將進一步加大。船舶水上航行頻次及運輸量的增加,將可能加劇長江干流沿線船舶溢油、壓艙水排放及船舶運輸安全事故等的污染風險。
二是隨著工業園區的增加,排污口數量也可能隨之增多。“十三五”期間,長江經濟帶將在沿江布局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這些新型工業園區的建設,將不可避免地要在長江沿線新增排污口。新增排污口將進一步加劇沿線現有取水口和排污口犬牙交錯程度,增大取水口的環境風險,也會進一步增大長江沿線水體的污染負荷,從而逐步影響下游水質。
三是下游產業轉移可能影響中上游地區的水質安全。《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部分指出,將“在著力推動下游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依托中上游地區廣闊腹地,增強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能力,引導具有成本優勢的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具有市場需求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長江經濟帶下游為我國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產業升級要求高,環境保護壓力大;而上游地區經濟欠發達,發展經濟壓力較大。在這種形勢下,如果下游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等中低端產業向中上游轉移,其污染排放也可能會同時轉移到中上游地區,導致長江中上游地區污染負荷增加,影響該地區的水環境質量和區域水源的水質安全,甚至造成水質下降。
四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對水源水質水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長江經濟帶將重點建設黔中和滇中區域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將會形成規模巨大的城市人口,對水源取水工程的供水能力、供水水質和水廠的安全供水都將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的重要指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此,長江經濟帶水源保護,應依托長江經濟帶區位優勢和國家“生態保護優先”的戰略機遇,深入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一是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提高水源規范化建設水平,依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HJ 773—2015),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保護區標志及交通警示標識設置、建設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有交通污染風險的,要建設應急防護工程。
二是開展流域聯防聯控。以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明確各類功能區和重點控制單元斷面的水量、水質考核指標和要求,加大考核和責任追究力度,杜絕跨界污染。
三是加大岸線管控。優化已有岸線的使用效率,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觀等融為一體,解決沿江工業、港口岸線無序發展的問題。
四是加強應急技術和物資儲備。在水源高風險區域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庫,加強風險污染物處置方案的技術和人才儲備,構建水源特征污染物污染擴散模型和預警技術,完善應急處置技術庫。
五是合理布設取水口。優化取水口布設,將距離較近的取水口合并或集中在一段水域;通過改變取水方式,降低取水口的污染風險;單一水源供水的城市,建設備用水源或實現不同類型多水源聯網供水。
六是強化監測監督。加強監測設備配備、人員的技能培訓,擴大監測指標范圍、開展水質全指標監測,不斷提高水源監測能力;長江經濟帶12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水源應定期公布水源水質、風險源及管理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付青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環境保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少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環境保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