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友江
“短命”公共自行車服務應當反思
文|張友江

端午節前夕,安康市新建的25個公共自行車站點600輛自行車啟用,市民可通過辦卡和掃碼支付押金租車。孰料從6月8日到6月10日僅僅3天,掃碼租車服務即被叫停。
倡導環保低碳綠色出行,促進節能減排呵護環境,早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共識,各地競相推出的公共自行車項目,無疑呼應了這一形勢需求。然而,該事件中實行僅僅3天,掃碼租車服務就被叫停。公共服務如此“短命”,除市民質疑“作秀”外,這種將公共服務當兒戲的做法,本身就值得當地政府部門反思。
按當地相關部門回應,掃碼租自行車服務這個辦法太超前,無法保證押金安全。表面上看,這是保證市民押金安全的一種負責精神。果真如此,依然會讓人產生兩點疑問:難道當地政府部門出臺這項公共服務舉措時,未進行論證?既然連市民押金安全都無法保障,該項目又為何匆匆出臺?
其實,不難看出該服務“短命”的背后,真正的“病因”恐怕還是相關部門想著自己心里的“小九九”。正如當地市民分析的那樣:保證金收得多,意味著閑置資金就多。如果未來1200輛公共自行車全部投入使用,有一萬人租車就會有二百多萬元的押金。如果這些錢放在微信、支付寶不安全,難道只有放到安康市公共自行車管理中心才安全嗎?不能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而置市民的方便出行于不顧。公共服務不是兒戲,不能說沒就沒了。“短命”公共自行車服務,只會損害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不妨借鑒最早實施公共自行車服務的歐洲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自1965年在荷蘭開始出現第一代公共自行車系統起,至今歐洲的公共自行車租賃行業已發展到實現數字化管理和運營的第三代系統。目前,荷蘭全國人口1600萬,自行車的擁有輛高達1700萬,已形成總長3萬多公里的自行車道路網。政府大力倡導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制定相關政策,自行車較機動車甚至機動腳踏兩用車有絕對的道路優先使用權。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大約有150處免費自行車出租點,費用全部由商家擔負,商家也得以在自行車架上替自己打廣告,不需要花納稅人錢。據一項12小時為區間的調查,一臺公共腳踏車平均閑置的時間只有8分鐘,可見其受歡迎程度。規劃科學合理、政府支持強力、技術支撐穩定可靠!
破解公共自行車出行遇阻的難題,固然需要包括政府、市民在內有關各方的合力,但關鍵還在于要牢固確立公共服務屬性,真正將其當成公益項目來運作。公益性的公共自行車,政府必然需要大量資金的注入,不過,相較于其他交通疏堵投入(如造橋修路),這筆錢微不足道,但它帶來的社會效益,實難估量。隨著環保低碳綠色出行這種理念越來越被國人接受,對于公共自行車服務這種幾乎是“砸錢”的項目,政府部門必須擔當起公共服務責任,既不能指望帶來顯性政績,更不能只想著自己心里那筆經濟賬的“小九九”——要看到由此帶來的公眾出行觀念變化、緩解城市交通資源緊張、促進大氣環境改善等方面隱性的贏。為此,要放眼大局,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滿腔熱忱、不遺余力地去推進。
(作者單位:湖北省大冶市靈鄉鎮城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