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中國石油長慶石化公司,陜西 咸陽 712000)
石油石化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存在問題與對策措施
林榮(中國石油長慶石化公司,陜西咸陽712000)
在全球經濟網絡科技革命悄然醞釀的大背景下,以提高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培養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加快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擴大專業技術人員隊伍規模,提高其專業素質,關系到科技創新工作的順利實施,也關系到企業經濟發展的成效。
專業技術人員;措施建議
專業技術人員是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并取得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人員,是掌握和運用科學技術的工程技術人員,在長慶石化公司改革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公司戰略目標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員保證和人才支撐。
1.1公司現有在崗員工1144人,平均年齡39歲。其中合同化856人(內部退養7人),占74%;市場化288人,占26%。
現有管理人員139人,占12.2%;專業技術人員282人,占24.65%;操作服務人員723人,占63.15%。
2.1人員概況。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82人,平均年齡32歲,其中男性208人,女性74人。
2.2學歷及職稱情況。研究生26人,本科235人,大專12人,中專6人,高中及以下3人;副高級14人,中級100人,助理級117人,員級1人,未評聘50人。
學歷情況

3.1專家隊伍建設未取得實質進展,核心技術人員比較缺乏,技術人員隊伍積極性不高。
3.2專業技術人員培訓不系統,針對性不強,知識結構不合理,更新速度較慢。
3.3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激勵機制不完善。職稱評聘未分開,專業技術任職資格與崗位聘用混為一談,概念不清,評上即聘用,沒有考核、競爭;干好干壞一個樣,待遇區別不大,內在動力不足,不能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3.4職稱、專業結構及比例不盡合理。副高級僅14人,中級100人,助理級117人。石油煉制專業149人,石油化工10人,油氣儲運6人,信息工程2人,雖已石油煉制為主,其他專業技術人員較少。
3.5人員結構梯次不盡合理,30歲及以下169人,占60%, 31~40歲73人,占25.9%,41~50歲22人,占7.8%,51歲及以上18人,占6.3%。年輕人多有活力、創造力,但工齡短現場經驗缺乏。
4.1逐步設立公司級、裝置級技術專家,加強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圍繞公司科技發展及生產實際需要,堅持立足公司內部、廣納人才的原則,通過對專業理論知識基礎、解決生產問題、技術創新能力、歸納總結和業務指導等方面的考評,不斷提高技術人員綜合素質,培養核心技術人才,拓展專業技術人員的成長空間。鍛煉中青年技術人員,使其盡快成才。
4.2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教育
4.2.1加強內部技術交流。針對裝置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工藝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的技術干部開展技術交流分析,形成現場解決問題的方案,不斷提高技術干部應急問題的處置能力;組織相關技術管理部門負責人、技術干部參加技術論文評審會,現場進行技術工作交流。
利用階段性培訓等途徑,邀請裝置技術專家等相關技術人員進行集中授課,講工藝、講裝置、講流程,授課人員要提前備課,課后進行測試和效果評估,達到技術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學習常態化、系統化。
4.2.2擴展送外技術交流。隨著煉化企業管理不斷推進,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應定期組織技術人員到先進的兄弟單位進行考察學習和業務交流,通過交流,鼓勵專業技術人員不斷加強學習,刻苦攻關搞科研,不斷提高其視野,促進其成才。
4.3建立健全獎懲、激勵機制,嚴考核,硬兌現。
4.3.1實行評聘分開,量化評審、動態管理。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堅持“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實行評審與聘任分開,引導專業技術人員立足崗位,多做貢獻。
4.3.2完善績效考核方案,加大個人業績考核的比重,不斷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4.4不斷優化職稱、專業結構及比例,使其達到動態平衡。
首先在人員招聘時,向其他專業有所側重;其次鼓勵非主體專業的在崗大學生,立足崗位,通過第二學歷學習,向主體專業職稱評審;最后激勵年輕人多學習、多鉆研,通過“老帶新”、“師帶徒”等方式,不斷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整體水平。
[1]劉麗君《石油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培養途徑探討》,《現代企業教育》2012年.
[2]于俊槐《關于建立和完善專業技術人員培養使用激勵機制的思考》,《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
[3]朱敏《淺談石油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培養》,《中國集體經濟》2007年.
林榮,女,漢族,經濟師,主要從事薪酬福利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