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曉玲
誓讓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
——再讀梁希
◇撰文/何曉玲
梁希,共和國第一任林業部長。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新中國的林人,同時是新中國的藝人。”這既是梁希先生寄予務林人的使命,也是為祖國山河描繪的一幅美景。他也正是用盡了畢生的心血,為著這一美好的夢想而不懈奮斗。
梁希的一生,集中體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赤誠的報國情懷、超凡的思想理念、求真的科學態度、堅韌的奮斗意志、果敢的開拓精神、卓越的事業功勛、樸實的生活作風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他既是新中國杰出的林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卓有遠見的思想家和開拓者。今天我們再讀梁希,學習他的精神和思想,對于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事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出生于國難深重清末年間的梁希,自青年時期就向往光明,追隨革命,立志救國救民,堅決與反動勢力作斗爭。他曾負笈東洋求學,后投筆從戎,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大革命失敗后,又重新拿起筆桿子,立志科學救國,從此一生獻身林業事業。抗戰時期,他積極接近中國共產黨,認真學習進步書刊和馬列著作,奮勇參加進步活動,經歷了從民主救國、科學救國到贊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人生歷程。在中央大學任教時,他的實驗室就常常是進步學生秘密集會和學習的場所。他還主動要求奔赴延安,雖因年高體弱沒能如愿,但他跟黨走的信念卻從未動搖。1946年,在黨的號召下,組織和領導了“九三學社”的創立,懷著滿腔愛國熱忱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為沖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接新中國的誕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新中國成立后,更是擁護和熱愛中國共產黨,與黨肝膽相照。雖然他是位非黨員部長,卻要求科學工作者必須學習馬列主義。“因為,站在我們的前頭替我們開路的黨,是中國共產黨,是馬列主義的黨;政,是以馬列主義為基礎的人民政府;軍,是馬列主義思想指導的軍隊。科學工作者要和黨、政、軍配合起來工作,不學習馬列主義是不可想象的。”此番言語,對黨的赤誠之心明月可鑒。

梁希
梁希從年輕時期起,就有憂國憂民的遠大志向和抱負。作為一位思想家、林學家,他立志要用先進的思想和科學的力量來鼓舞民眾改造大自然的勇氣和信心,同時對舊政府輕視林業的思潮進行無情的鞭笞。早在國民黨政府中央大學任教期間,他就以嚴謹的作風、鮮明的立場、堅持正義的勇氣和無私無畏的精神,與反動勢力頑強斗爭,受到人們的欽佩和贊揚,被譽為松林坡上一勁松。他在學刊《林鐘》上振臂吶喊:“一擊不效再擊,再擊不效三擊,三擊不效,十百千萬擊。少年打鐘打到壯,壯年打鐘打到老,老年打鐘打到死,死了,還靠徒弟徒子徒孫打下去。一直打到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林鐘!”他號召人們“用造林來迎接新中國的春天,積極迅速地在被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一再破壞了的荒山荒地上,營造起美麗的森林,為河山改變舊面貌,為大自然創造新環境”。
梁希的宏大抱負是有一系列科學思想和理念作支撐的。尤其是那些超凡而獨到的生態綠色理念,對國家的生態建設至今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是辯證唯物看森林的理念。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他就以讀書筆記形式寫成《用唯物論辯證法觀察森林》的哲學論文。認為森林與自然條件、居民、動物以及社會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不能孤立看問題。被周恩來同志稱為是自然科學聯系實際的良好開端,稱他為“實干家”。在分析林業與農業的關系上他提出,只有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才能夠少墾山,多造林。反過來說,只有少墾山,多造林,才能穩定地提高耕地的單位面積產量。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林業是農業的根本”,“林業建設是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的科學結論。
二是發展現代林業,發揮綜合效益的理念。早在海外求學時期,他就開始接受并逐步形成了要發展現代林業的思想,提出要重視森林綜合效益的發揮,要重新認識林業的地位和作用。他認為林業管著人類的衣、食、住、行,“國無森林,民不聊生!”在1928年他的《西湖可以無森林乎》一文中,就已提出了造林不僅是要綠化,而且要“美術化”、“天然化”、“民眾化”的思想,后來發展成了“讓綠蔭護夏、紅葉迎秋”、“全國都變成一個大公園”的美好愿望。
三是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理念。他提出“森林對水、旱、風、沙等災害有相當的控制能力,從而對農田水利有顯著的效用”,“森林是最好的保水工具”,“森林是水的‘財政部’”,因此要保水,“最經濟有效的辦法是造林”。提出用森林這個武器向西北的風沙開戰,這個觀點是他主張“綠化全中國,改造大自然”的理論基礎。他提出要保護天然林、劃定保護區、以生物措施為主防止水土流失;將宜農、宜林、宜牧地區加以劃分,使農、林、牧平衡發展。他的森林與環境、與大農業、與水土保持、與治理黃河、與國民經濟關系的論述,成為后來形成森林生態經濟學理論的基礎。
四是科學經營,永續利用的理念。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根據大量的實地調查,針對林權、林地的矛盾,在浙江提出4種森林經營方式,即國營經營、民間經營、民地經營和民間合作造林。建國之初又提出“封山育林”的經營理念,認為這是提高山林植被、保持水土,既經濟又有效的方法,對群眾生產、生活都能起到很大作用。他還提出合理采伐利用森林的主張,認為貯林于山,等于貯金于銀行,銀行有款只取不存,勢必用盡,我們希望山中林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故一面伐木,一面必須及時造林。伐木必須注意某地點之應伐與不應伐,而不專顧某地點之便于伐與不便于伐,就是要按照預定的施業方案進行,才是正理。“護林必須護山,制止濫墾濫牧,否則護林就是一句空話。”
作為中國近代林業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從立志科學救國,到扛起新中國林業的第一面大旗,梁希始終心懷使命,一生建樹頗豐,功勛卓著。
早年,他首創了中國林產制造化學學科,開創性開設森林利用、林業制造、森林工學、森林利用、林產調查試驗等課程。對森林與民生問題、與《易經》“五行”的關系,林業行政該如何作為等作了深層次的思考并提出鮮明的觀點。擔任新中國第一任林墾部長后,更是不辱使命,制定共和國林業發展的方針大計,搭建國家林業管理機構,開創森林工業、林業調查、林業科研等新領域。從北京“無量大人”胡同一個小四合院起步,將中國綠色的面積從這里一寸一寸向四周擴展,向黃河長江兩岸、向長城內外、向荒山沙地、向廣大國土的每一個角落。
梁希是中國林業的杰出教育家。從1916年走進國立北京農專的大門起,為培養中國自己的林業人才耕耘了33年,為林業教育與科研事業獻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常常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不斷親自編寫和更新教材,培養學生的實驗和動手能力,注重基礎教育和思想教育,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他還是中國科普宣傳的先驅,一生不遺余力地向民眾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他曾用詩一般的文采寫下了《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的科普作品,推進社會的文明進程。
梁希向來視官祿為草芥,視氣節為生命。從不為舊政府的許官加爵而心動,堅守為人的原則,多次毅然放棄和謝絕誘人的職位和薪酬,被傳為佳話。對封建腐朽的思想和行為,卻從不畏懼和屈服,常常慷慨陳詞,予以堅決的抨擊和揭露。
對待國家和人民,他卻常懷謙恭之心。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第一屆全國政協會上,他號召科學工作者“要揚棄獨善其身、自我欣賞的超人思想,堅決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使科學為人民大眾服務”,“要追求真理,要覺悟、警惕、忍苦、耐勞,面對現實,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誠心誠意為人民大眾服務”。在接受擔任新中國首任林墾部長時,他在回復周恩來總理的信中堅定地許下了“為人民服務,萬死不辭!”的諾言。他這么說也正是這么做,用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他一貫大公無私,廉潔奉公,遵守制度,簡樸謙遜。從不以高官自居,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他眼里,設在小四合院的“部長辦公樓”“院子雖小,能裝三山五岳;房舍簡陋,可裝下五湖四海”。就在他身患重病已經無法下床工作時,仍不忘組織紀律,親自寫下了給國務院辦公廳的最后一張請假條。他用一生的堅守,表現出一位科學家、國家高級干部的高風亮節。
梁希,出生于浙江湖州雙林鎮。是浙江這片澤沃的故土,養育出這樣一位新中國史上杰出的思想家、開拓者、耕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