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如何挽救喪失的孝道

如前文所述,“甩老”事件頻發,當下急需尋求治理之策。
如何防止“甩老”事件的發生?老人或者養老機構有何種維權方式呢?
安徽殷坪律師事務所律師殷翔宇介紹,國家越來越重視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問題,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8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在他看來,對于大多數“甩老”事件,用遺棄罪追責可能并不適用。因為遺棄行為須達到情節惡劣的程度,也就是說只有因子女失聯造成老人死亡或重傷等,才構成犯罪。而這,也正是養老機構負責人的擔憂之處。一旦養老院尋找老人監護人無果,最直接的辦法無非是通過司法途徑起訴老人家屬,但法院找不到人也無法執行。并且,民營養老機構也大多希望做口碑,以至于欠費會越欠越久,最后索要無門。
從法律的理論上來說,殷翔宇律師覺得可以建立一種機制,實行老人財產托管制度,老人入住養老院后,養老機構可申請變更老人的監護權,對老人的財產實行托管,用以支付養老的費用。
要使養老院老人的財產托管順利推進,有必要在法律層面給托管制度一個名分。贍養父母是每個公民的法定義務,在建立老人財產托管機制時,對“甩老族”也要依法加強制裁,以有效地保護好老年人的權益。老人財產托管機制,也有利于老人在生病意識不清、發生意外等情況時處理財產。
據了解,南京點將臺社會福利院有床位1090張,約300張面向社會老人,優先收住失能和失智老人。為確保公平,該院幾年前就建立了一系列的評估程序,以確定入住資格。
對養老院老人的財產實行托管后,對所托管財產要加強監管,防止被過度使用,導致資產流失。這個托管方應是第三方如社區、公證處、民政部門。去年3月,太原城南公證處推出針對孤寡老人的資金托管業務,孤寡老人與公證處簽署托管協議后,可將自己部分或全部積蓄存入公證處專設賬戶,由公證處根據老人意愿,定期將相關費用支付給老人指定的看護機構或照顧老人生活的相關人員。這種業務可推廣到養老院。
對于“甩老族”的惡意欠費行為,養老機構應積極索要,司法機構也應加強執行力,支持養老機構的維權。對子女的財產可以采取司法凍結,將其個人信用列入“黑名單”,以提高其欠費的法律成本。同時,政府也應出臺托底政策,為養老機構的經營保駕護航,比如建立救助基金,替那些家庭貧困的老人代繳費,或者先墊付養老費用,再由政府向子女追討欠費。
(《半島都市報》2016.5.7等)
案例解讀
在現實生活中,孤寡老人在其去世后既無法定繼承人且未簽訂《遺贈扶養協議》,其遺產如何處理?繼承人以外的人就無法參㈦遺產分配嗎?
我國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社會上的老人需要更多的照顧,尤其是精神上的撫慰。孤寡老人在年老時,應該有人在身邊照料,找一個信任負責任的人在生活上給㈣無微不至的照顧,并給㈣適當的精神上的慰藉。
我國《繼承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公民可以㈦扶養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公民可以㈦集體所有制組織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集體所有制組織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
所以,為了保障雙方的各υ權益,最好的辦法是簽訂一份書面的《遺贈扶養協議》,先由扶養人對被扶養人承擔生養死葬的責任,被扶養人去世后,扶養人按照此協議,才能取得被扶養人的遺產。
(《家庭百事通》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