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去“化”才能學術惟“尊”
在被行政化的過程中,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把行政職位晉升作為激勵優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如此一來,不僅造成行政部門越來越多,更使得一些Θ業技術人才想去擔任行政職務。
如今,科研人員面臨著一大難題,本應自由創新的人才卻被行政化的管理方式所束縛。那么,該如何破除這一困局?
當前行政化的管理體制造成國家一些政策法規難以落地。
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生物安全系主任馬瑞燕,將學術或科研人員遭遇的行政化管理歸結為“三多”。一是表格多。她說,科研人員主持一個項目,從申報、評審到中期檢查、驗收、考核,要填無數表格,要附大量的研究附件、證明材料,而且很多表格多頭部署,內容要求重復。這導致很多科研工作者不能專心搞研究,而要不停地跑部門,填各種“突發奇想”的表格。
“如果時間緊迫,基層一線科研人員往往加班加點準備各種材料,而這種材料跟科研本身幾乎沒有關系。有時一個項目下來,結題材料要幾十厚本,打壞幾個打印機。”她說。
二是會議多,各種咨詢會、務虛會、申報會、動員會、培訓會、評審會、評比會、述職會、檢查會、考核會、觀摩會、驗收會、匯報會、現場會……“這些會議中,行政工作的會多,學術思想、成果內容交流會少;給政府及領導看的會多,給科研人員真正交流學術問題、討論、學習的會少。”馬瑞燕說。
三是科研報銷手續多。馬瑞燕說,經費管理,尤其預算與決算,部分科目要求有硬性指標,統得太死。有的政府采購科目,如農家肥,都要從省級往下層層審批,導致年底糧食收完了,農家肥還沒施上。因此,有科研人員自嘲,財務報銷把科研人員都列為“假想敵”,而科研人員個個都成了“會計”。
有專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盡管進行過多次政府和事業單位改革,但現有人才體制框架并沒有打破,不少事業單位仍是政府部門從屬機構,政府機關完全按照管理黨政機關方式管理事業單位和人才。大學被分為副部級、正廳級等,科研機構被分為廳級、處級等。
山西省委黨校領導能力訓練中心副主任崔霞認為,在被行政化的過程中,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開始“自我行政化”,事業單位內部行政權力極度膨脹并日趨強化。一些事業單位不以其自身發展規律考核和使用人才,而是以行政權力為尺度對人才進行考核評價和任用,用人才行政級別來分配資源,并把行政職位晉升作為激勵優秀人才的重要方式。
“當行政職位升遷成為一種激勵,行政部門便越來越多,最后不僅造成了機構臃腫,更使得一些專業技術人才想去擔任行政職務,這是最可怕的。”崔霞說。
一些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反映,在其系統內部,規則都是行政管理人員制定的,行政權力大于學術權力。而且,有一定行政職務的人更容易獲得資源。
某高校教授說,高校對教師的考核由行政部門制定,有的學校一年一考核,一年時間就要求出成果,功利性太強,不符合科學研究實際。而這種行政化的考核方式,只會讓人的思想變得浮躁,心沉不下來。但是,教師如果要評職稱、聘崗位,就必須通過這些考核。而科研成果評價現場,也常常被有領導職務的人主導,真正懂本領域的業務專家少,話語權不夠。
“一些科研人員熱衷擔任行政職務,還有一個原因是,擔任一定的行政職務更容易獲得課題等資源。”這位教授說。
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利宏認為,“官本位”實質是權力本位,崇尚權力和地位,導致官大的社會地位就高,官小的地位自然低。而具體到高校、科研單位等,“官本位”取代“學術本位”,導致人才“優則仕”,離開本職工作轉向管理崗位。
有專家表示,“研而優則仕”在中國影響很大,在研究所和大學,青年研究人員都想當所長、校長,在創造力最旺盛的時候,卻紛紛做了行政工作,這是一種人才浪費。

中國并不缺人才,缺乏的是科學的人才管理制度。李利宏說,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在于人職匹配,讓合適的人從事合適的工作,要在人才管理中淡化官味,政府、社會、單位、個人要通力合作,在人才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具體環節進行體制、機制的創新。
首先,政府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給予科研機構及高校更多自主發展空間。
崔霞建議,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務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
李利宏認為,在去行政化的同時,要建立適應事業單位特點的領導人選拔任用制度體系,以逐步實現事業單位領導人的職業化。比如高校校長要職業化,要提拔懂教育、懂管理的人才成為大學校長。
其次,事業單位要加強內部改革,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決策運行體系。要確保學術權力的有效行使,切實改變內部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力量主導學術資源分配、行政力量主導教學科研人才的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等做法。
李利宏說,具體來說,事業單位要做到:在人才聘用方面,不要過分看重學歷、資歷和職稱,要對擁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人才予以重用;在人才職業發展規劃方面,對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進行分類指導,為專業人才發展提供非“官本位”的出路,走專業化道路,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在績效考核方面,不要過于注重論文的發表,要看其為地方社會發展能否提供有效的決策,能否促進地區創新能力的提高;在薪酬待遇方面,要為專業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和較高的薪資待遇,而不是讓其走上領導崗位。
第三,要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知識而非崇尚權力和地位、重視創新發明而非抄襲模仿的氛圍。給予科研創新人員較高的社會地位,讓更多的科研人員成為社會主角,讓發明創造成為社會主旋律。
(新華網201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