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繞不開的話題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是最具起點意義的公平。然而,近日江蘇和湖北等省公布的“高考減招”方案卻引起了部分考生家長的強烈反應。同時,一場始于教育公平的爭論在網上爆發了,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公平,又該如何實現公平?
近日,教育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文,公布了“2016年各地、各部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支援中西部地區協作計劃”和“部分地區跨省生源計劃”。在“跨省生源計劃”中,共有12個省份生源計劃調出16萬,其中,湖北和江蘇兩省的生源計劃調出總數最多,分別為4萬和3.8萬。方案公布后,江蘇和湖北的考生、家長們就不淡定了,紛紛向當地主管部門集體陳情。
凡事背后皆有邏輯。蘇鄂家長集體陳情的背后,隱藏著十分復雜的高招指標調配機制。
雖然,在兩省家長集體陳情后,江蘇、湖北教育廳都表示,將不會影響本省高考(精品課)錄取率,并保證省內高校不縮減招生計劃。但至少從教育部《關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的表述來看,跨省生源計劃調控系對存量的調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這12個調出省份有一個共性特點,即高校比較多,但本省的生源不夠,過去歷年都需要進行跨省招生,否則要么生源不夠,要么生源質量不好,所以在外省招生是必然現象。而今年公布的調控數據實際上也延續了過去的調控狀況。
據公開數據,湖北和江蘇兩省,2016年高考報名人數均出現下降,分別較上年減少7000人和3.25萬人?!半S著近幾年生源減少,部分高校招不滿,但學校也不能撤銷。”湖北教育廳發展規劃處相關人員表示。而這也是近年來我國高考生源整體下滑的縮影。2016年,全國很多省份的高考報名人數下降,比如天津同比減少2000多人,陜西同比減少1.6萬人,北京更是連續十年下降。在生源減少的大背景下,??茍罂家庠傅汀⒚褶k高校收費高等因素,令部分高校的生源危機“雪上加霜”。

按照教育部和國家發改委的文件,上述調出招生計劃的12個省份“高等教育資源豐富、2016年升學壓力較小”。據統計,上述12個調出省份大多在高校數量上很占優勢,其中江蘇高校全國最多,有162所,湖北省有123所,排在全國第6位。此外,從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各省高校招生人數來看,湖北、江蘇分別以444886人和393140人分列第四和第五位,前三位的分別是廣東、山東和河南。也就是說,湖北、江蘇所擁有的高校數量和招生規模都排在全國前列。
其實,在2015年,教育部的文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跨省生源計劃調控”方案,但已提出,高校要適當增加山西、安徽、江西、山東、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和甘肅11省的常規生源計劃,不得調減。
而據了解,對實施國家上述扶持政策的高校,教育部也會在年度本科生和研究生計劃安排中予以傾斜?!皣以趯Σ糠质》菡{出指標的同時,還會有指標調入,比如江蘇省外的高校也會增加江蘇本地的招生計劃?!倍皇兰o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跨省生源計劃調控中一般會考慮當地生源數變化、招生人數的變化以及不影響調出省份高考錄取比例來調控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湖北、江蘇家長的訴求中,并非只針對錄取率,而是希望推動教育公平,讓自己的孩子與北京等教育資源大省的考生有同等考入北大、清華等名校的機會。
據公開資料,2015年全國一本錄取率,北京、天津、上海3地位居前三,分別為24.13%、23.39%和19.61%,湖北、江蘇的一本錄取率分別為14.42%、10.85%。從媒體報道看,江蘇的家長訴求在于,考卷全國最難,但升入北大、清華的門檻并不低。
除了近日的高校減招引發教育公平的討論,日前,一則“懸崖村孩子爬800米藤梯上學”的新聞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據相關新聞報道,像他們一樣冒著生命危險行走在上學路上的孩子還有很多,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讓這些偏遠山區孩子順順當當地走到學校,享受公平的教育真的很難嗎?
還有關于留守兒童的隱性輟學問題,流動人口子女的上學問題等,都是近年來教育公平所涉及到的話題。人人都在講教育公平,然而,很多時候每個人眼中的教育公平并非同樣內容。長期以來,名校聚集省份的考生,其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本來就大于名校匱乏省份的考生。比如,江蘇、湖北,比如,北上廣。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里,人們對之也習焉不察。久而久之,甚至認為這是一種理所當然。
而從一個更開闊的視野看,由此造成的教育不公顯而易見。前一段,國務院表態要扶持中西部14個省份每個省建設一所高水平大學。扶持的背后,不僅僅是這些省份居然沒有一所名校,而是多少年來這些省份的考生一直在更逼仄的獨木橋上苦苦掙扎。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高教資源的分布并非完全地方培育,而是國家政策配置的結果。既然都是國家的孩子,為何在北京就可以輕松上名校,在河南就只能輸死拼殺,到最后也難逃零和博弈?很有一些高明的專家一味指責“衡中模式”(挑選成績好的學生,進行無窮無盡的練習和考試,⒚各種打雞血活動去發揮學生的潛能),問題是,在一個高等教育資源高度緊缺的地方,不靠成績靠什么?
可見,呼吁教育公平本身并無問題,有關部門試圖以平衡指標的做法拉平溝壑的思路,也并非不可行。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應該在“大的公平”與“小的公平”之間,找到某種利益的契合點和操作的著力點。
從長遠看,一個個“小的公平”的實現,必然會累積起“大的公平”,二者的走向是一致的。而從現實看,則二者之間不免會有沖突。這其中,尤其值得警惕的一種傾向是,不去增進總體的利益,卻以傷害部分人的“小的公平”,去實現另一部分人的“小的公平”?;p畸重之間,非但不能削峰填谷,反而會導致社會群體的撕裂。
其實,教育公平不僅是大眾一直關注的問題,也是政府一直在致力于解決的問題。從近年來連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都可以看到,政府解決教育公平問題的決心。從中國目前解決教育公平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性動作來說,主要的辦法就是“補短板”,通過優先向邊遠地區、貧困地區、薄弱學校配置教育資源來促進教育公平。
比如,為了遏制擇校熱,我們限制跨區域的招生考試,或是針對學區房出臺一系列政策……很多時候,“補短板”政策就是限制流動與選擇,但這一解決問題的思路卻存在不足之處。
這是因為,公平不僅和效率有關,也和選擇有關。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應為所有人提供優質均等的教育資源是確保教育公平的基本做法。未來政府應該繼續采取措施,確保教育公平,如進一步堅定促進公平的教育政策導向;進一步提高教育普及水平,解決所有孩子“有學上”的問題;轉變政府職能;為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找一些好謀好策;繼續向教育不公的環節發力,真正取得實效。
從公民個人的角度而言,選擇自己最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所以,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資源和公民自身教育需求之間——這種落差就為選擇提供了機會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選擇可以提升品質,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公平。而沒有選擇就沒有競爭,也就沒有教育質量的發展動力與壓力。
選擇的存在,民辦教育的存在,不僅僅會增加教育多樣化、個性化,同時也會激發公辦教育的活力和效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加強教育供給側改革,增加更多的選擇,是從根本上推進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徑。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供給體系逐步健全,中國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離高質量、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和選擇,我們在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還大有可為。
比如,我國出國留學生低齡化的現象日趨嚴重。這一現象的背后就潛藏著人們對優質教育的巨大需求。問題是,我們能夠提供這樣的選擇嗎?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7月到2015年2月,在美國接受基礎教育的中國留學生增長了23.4%,其中接受高中教育的留學生增長了50%,低齡留學生比例更高,超過了在美所有留學生總數的1/10。即便不考慮低齡留學對青少年的成長以及價值觀的影響,從經濟角度來說也是不小的數額。
(《中國經營報》2016.5.20、鳳凰網2016.5.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