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軍劉萬忠
“機器換人”推進文成茶產業提升發展
趙曉軍1劉萬忠2

隨著農業生產的結構調整,農村勞力向第二、三產業加速轉移,浙江省文成縣茶葉生產出現勞力十分緊張的問題。工資不斷升高,用工成本節節上升,導致茶葉生產的成本也水漲船高,種茶利潤空間縮小。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大幅提高是目前制約茶葉生產發展的瓶頸因素,已經影響到文成縣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文成縣通過“機器換人”著力發展茶葉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茶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文成產茶歷史悠久,茶產業被文成縣委縣府列為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到2015年全縣茶園面積1 400 hm2,茶葉產量370 t,產值9 500萬元。規模基地得到壯大和發展,全縣擁有33.3 hm2(500畝)以上的規模大戶13戶,6.7 hm2(100畝)以上的50戶。茶葉在全縣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歷史名茶“劉基貢茶”,因其上市早、品質優,在全省茶葉市場頗具競爭力。2004年以來,以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強農惠農政策為導向,農機農技部門密切合作,采取技術創新、政策推動、典型示范等措施,大力推進茶產業領域“機器換人”,截至2015年,已在全縣32家茶葉企業建立了7條自動化連續化生產流水線,產品品質明顯提高、產能顯著增加、效益明顯提升,確保文成名優茶連續化標準化發展。目前,全縣擁有茶葉生產機械793臺,其中采茶機10臺,修剪機158臺,加工機械625臺。年加工能力355 t以上,產值9 100萬元。各種茶葉加工生產機械的推廣應用,為提升茶葉品質、推進茶產業化發揮了積極作用,引導和促進全縣的茶葉生產,取得矚目的成效。由于名優茶加工機械研制水平不斷提高,機械炒制成本低、外形好、省工省力,經濟效益明顯;因此茶農廣泛使用機械炒茶,機械炒制逐步替代手工炒制。據統計,全縣大眾茶類修剪機械化水平達86%,名優茶機制率96%,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茶葉加工“機器換人”已率先實現量增質優效提的目標。
但長期以來文成縣茶葉產業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茶葉加工企業基礎條件差。部分茶廠廠房簡陋,衛生狀況比較差,加工裝備不良,加工技術一般,產品質量和品質不穩定。二是名優茶機械采摘難。基于茶葉銷售價格和收益考慮,出于“色、香、味、形”的要求,名優茶仍以人工采摘為主,采茶成本比較高,茶葉機采數量少,夏秋茶利用率低。三是農機農藝融合度不高。新研發的名優茶葉機制加工普及率較低,生產效率低。四是缺少茶園管理機械。傳統管理茶園,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成本高,影響茶葉產量,影響茶農收入。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制茶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降低,大大制約了茶葉產業的發展。
2.1出臺優惠政策,扶持茶業發展
為深化茶產業轉型升級,文成縣人民政府出臺《文成縣扶持茶葉產業化開發暫行辦法》,在初制茶廠優化改造、購置茶機補貼、品牌建設、QS認證、新產品開發等十個方面給予扶持,對發展白茶等良種補助9 000元/hm2(600元/畝),初制茶廠優化改造補助100元/m2,發展良種茶園給予6 000元/hm2(400 元/畝)的糧食補貼,鼓勵購買列入購機補貼目錄的紅茶加工機械設備,在享受購機補貼的基礎上再給予補助,財政補助金額最多不超過70%。這些政策的實施有效調動了茶農的積極性,帶動發展新茶園、優化改造初制茶廠,茶葉生產機械得到快速發展。
2.2落實購機補貼,促進機械推廣
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茶農購機的熱情,茶葉機械迅猛發展,促進了茶葉采摘、加工等機械的更新換代,全縣茶葉機械配置結構趨向合理,機械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至2015年底,累計投入茶葉生產農機裝備購置資金578.18萬元,享受財政補貼資金276.6萬元,茶葉生產機械擁有量793臺套,實現了茶葉加工由以人力為主的粗放式向高效機械化的跨越,促進了茶葉生產產業化、標準化和機械化。

2.3優化改造茶廠,提高產品質量
加工是決定品質的關鍵工序,也是提高附加值和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根據《文成縣茶廠優化改造規劃》,選擇文成縣日省、西山、嶺南等重點企業,依據浙江省地方標準 《茶葉加工場所基本技術條件》DB33/T479-2004的要求,積極推進茶廠優化改造,優化改造的12家茶廠,推行清潔化生產,從環境條件、生產設備、加工工藝、加工過程、產品標準、出廠檢驗等方面保證茶葉產品質量安全。文成縣日省公司茶廠和西山茶場被評為浙江省示范茶廠,建設縣級示范茶廠5家。通過實施茶企“機器換人”和茶園規模經營,不斷革新生產方式,茶產業經濟效益保持了穩定增長,助推了產量、產值的雙豐收。
2.4開展試驗示范,篩選茶機型號
深入茶葉加工企業、茶葉基地、加工戶,詳細了解茶葉加工機械及其加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外地考察學習和了解情況,并根據劉基貢茶、白茶等工藝和品質要求,引進不同類型的茶機,進行對比試驗,根據加工質量、能耗、生產率等機械性能對比,篩選出適合本地名優茶機剪、機采、機制的主要機型。
2.5建設示范基地,提高農機水平
建設了1個省級茶葉機械化示范基地,3個市級茶葉機械化示范基地,示范推廣中耕機、采茶機、修剪機和噴滴灌等機械,以示范基地作為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點。通過樹立典型、示范引導,增加茶農的感性認識,輻射帶動廣大茶農應用機械化技術。
2.6加強科技培訓,提高生產技能
加大對茶葉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的培訓力度,突出名優茶加工技術培訓,每年培訓加工人員不少于100人,培訓時間不少于5天。聘請專家和廠家技術人員來文成授課和現場指導,對茶農和機械操作手進行培訓,重點培訓名優茶機制及茶機使用、維修、保養等內容,通過培訓培養一批名優茶機制能手。同時邀請專家定期開展茶園秋冬管理、病蟲害防治、茶樹良種無性繁育和新茶園建設等知識技術培訓。在做好技術培訓的同時,組織開展科技人員聯系效益農業大戶活動,每個科技人員聯系1~3個示范戶,各骨干茶園的重點大戶落實專人負責。同時設立技術咨詢熱線,協調“三包”和配件供應維修服務,協助受理農機產品質量投訴。茶葉采摘期組織主要技術力量到茶葉主產區,對新購機用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并邀請廠家派技術人員在主產區蹲點,做好售后服務,及時排除機具故障。
在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通過茶葉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逐步帶動全縣茶葉生產向機械化管理方向發展,有效解決茶忙季節雇工難、生產成本高等問題,減輕了茶農勞動強度,提高了機械生產效率,茶農應用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意識加強,社會效益初現,加快了茶民致富進程。
3.1實現茶產業節本增效
在茶葉生產中推廣機械化作業,有利于解決勞動力緊缺問題,有效地減少茶農的勞動量,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效益。重點從茶葉加工機械化技術進行突破,幾家主要茶廠的大型連續化流水線加工設備成為了絕對主力。只需要把茶葉原料放在機器入口,經過自動化殺青到炒制做形,再到滾筒輝干,不一會就可以從出口處收獲干茶,很少需要人力參與。一臺機器1 h能把90 kg原料處理成20 kg干茶。原先1個人1 h才能加工0.19 kg干茶,流水線加工效率可見一斑。據6CCB-981和 YQ6CCB-781型扁形茶炒制機示范試驗測定,機械炒制相比人力手工加工,可提高生產率5倍,每公斤干茶節省成本38.25元,提高成品率9%~12%,增加效益12元,提高茶農收益50.25元。同時引導推廣實施茶園中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摘、噴滴灌等機械化技術。茶葉機械的推廣使用,促進了文成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3.2促進茶葉加工工藝改造提升
通過茶機與茶藝的相互滲透,名優茶機械化加工更加符合茶藝要求,試驗總結出劉基貢茶、夏秋香茶、文成白茶和秋季烏龍茶機械加工技術,形成了茶機與茶藝相結合的名優茶開發技術。這套工藝在技術上有較大的創新,使文成縣的名優茶外形更美觀,色澤更翠綠,達到色、香、味、形的完美結合。如劉基貢茶機制工藝為:攤青、青鍋、攤晾回潮、輝鍋、提香輝干等。針對不同品種的特色名茶制定機械加工技術正是目前名優茶加工機械化技術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成熟新工藝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高了標準化水平,促進茶產品升級,豐富茶葉花色品種,提高了夏秋茶利用率,加快了文成縣茶機的更新換代,也提高了名茶生產的機械化程度。
3.3促進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名優茶生產走機械化之路,實現效益最大化和茶產值增值,是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通過“機器換人”,文成縣茶葉產業得到穩步發展。現有省市農機化示范基地4個,將它們作為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點,通過樹立典型、示范引導,輻射帶動廣大茶農應用機械化技術;優化改造茶廠12家,引導企業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壯大企業實力;培育和鞏固“劉基貢”“日省”“百丈漈”知名品牌,通過電視、博覽會等平臺加強宣傳,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開拓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積極發展無性系良種,實行標準化種植,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推進茶葉機采示范,解決采茶勞動力不足和成本不斷提高的問題,提高茶葉生產現代化水平,推進茶產業提升發展。
作者信息:1站長;2副站長:文成縣農機管理總站,3253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