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季 濤
傅抱石的《麗人行》
文/ 季 濤

麗人行(國畫) 1944年 傅抱石
1996年10月18日,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北京昆侖飯店拍賣會上,將一幅傅抱石的作品《麗人行》以人民幣1078萬元成交,一舉打破現代中國畫拍賣價的最高紀錄,震驚藝術界。
著名畫家傅抱石的《麗人行》創作于1944年9月,尺寸為61.5×219厘米,為紙本設色的手卷。題材取自唐代詩人杜甫代表作樂府詩《麗人行》,作品表現了權傾一時的楊貴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游的盛況。“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無疑,傅抱石在作品中所指是顯而易見的。
《麗人行》中的人物頗有唐風,麗人們面目豐盈、身材修長、裙裾搖曳、氣質高貴,神情淡遠寧靜,似有思緒,又似超離了塵世間的喜怒哀樂。畫中線描濃淡相宜,細勁圓轉,沒有方折與頓挫,恰與麗人們的表情合拍。
全畫分為五組,每組人物多有不同,并以不同的樹木相隔,表現了作者的匠心。在一幅有37人之多的人物畫中,傅抱石用不見首尾的安排,表現了一個合于主題的更為宏大的場景。而在技法的運用上,以樹木的濃蔭襯托人物,在這種高妙的黑白對比中,“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人物突出,主題更加鮮明。
整幅畫作明暗、精細及色彩對比鮮明,穿插變化有致,有強烈的舞臺效果。由于它是傅抱石所有作品中唯一的長卷,被認為是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一直為藏家矚目。尤為珍貴的是,《麗人行》的背面有徐悲鴻、張大千兩位大師的題跋,更使其身價倍增。
《麗人行》畫作上有題識:民國三十三年九月,新喻傅抱石。鈐印:傅抱石大利。
徐悲鴻的跋文為: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渾茫浩瀚,造景益變化無極,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謂爐火純青者非耶?余前嘗作畫中九友詩詠之云:門戶荊關已盡摧,風云雷雨靖塵埃,問渠那得才如許,魄力都從大膽來。三十四年晚秋悲鴻觀題。鈐印:悲鴻之印、江都布衣。
張大千的跋文為:古人論山水曠于無天密若地,抱石先生以此秘入人物,開千年來未有之奇,真圣手也。勾勒衣帶如唐代線刻,令老遲所作亦當襝衽。大千居士拜題。鈐印:爰、大千。
傅抱石是一位天才的早熟畫家,才學淵博,性格豪放,富于創造性。“抱石皴”和獨特的古裝人物畫,為中國繪畫史留下重要的一筆。除了在山水畫方面的別出心裁,傅抱石在人物畫方面也獨樹一幟。中國明清以來的仕女畫,大都把美女描繪成柳葉眉、削肩、姿態嬌柔、弱不禁風的樣子;新式美女則吸收西方寫實方法,極力表現媚俗的肉感。傅抱石的仕女一反這兩種傾向,刻意表現出一種古風、古意。《麗人行》畫作充分表現出了這一點。
這幅《麗人行》通過怎樣的輾轉流離,最終到達拍賣行的呢?
當年,《麗人行》初稿完成后,傅抱石請郭沫若提意見,郭沫若指出初稿上部的柳樹太少,畫面壓得太低,于是傅抱石又畫了一稿。1953 年,傅抱石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國畫展覽時,將《麗人行》贈予郭沫若。郭老喜出望外,當晚設宴請傅抱石吃飯。他非常珍愛此畫,認為《麗人行》 是傅抱石作品中的珍品。
上世紀90年代初,郭沫若的女兒、郭沫若紀念館館長郭平英在北京組織了一個名為“銀杏樹下”的文藝小團體,其中有作家、藝術家以及他們的后代。“銀杏樹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們經常在郭沫若家的院中活動,這個院子里有幾棵漂亮的銀杏樹。經嘉德創始人之一王雁南介紹,如今的嘉德總裁、當時剛加入嘉德不久的胡妍妍與郭平英相識,經常去參加“銀杏樹下”的活動。有時大家一起聽南方評彈或北方大鼓,有時是成員吟誦自己創作的詩歌,活動都是在黃昏時分舉行,配著院中的銀杏樹,很有氣氛。
一來二往,胡妍妍漸漸與郭平英等人相熟。在一次相約到郭家看畫時,郭平英拿出父親收藏的三幅畫,其中一幅是傅抱石著名的代表作《麗人行》。胡妍妍希望能將《麗人行》上拍,但當時她并不能確定郭平英能否割舍父親的珍藏,抱的也是試一試的心態。郭平英并沒有當場答復,經過數日考慮,她才決定為了籌集郭沫若基金會的資金,將《麗人行》送到嘉德上拍。
這幅作品到了嘉德之后,參加了香港和臺灣兩地的預展。其間,《麗人行》一直被胡妍妍隨身帶著,一直到拍賣會結束。
作者介紹:
季濤,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