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 界 論
文/張春來

張春來,男,漢族,1952年2月生,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民建會員,國際職業經理人。現任中非民間商會副會長,河北省人民政府參事,首都企業家俱樂部副理事長,河北唐山曙光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同時擔任河北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多家著名大學客座教授。
他是我國著名的社會活動者,曾先后擔任全國工商聯執委,全國光彩事業促進會理事,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民營企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副會長,省、市、區三級政協常委,省、市、區三級工商聯副會長,省民營企業工會會長,《中國工商》雜志社總發行人等職務。其個人曾榮獲95年中國十佳優秀民營企業家、河北省社會主義先進建設者、工商聯優秀會員、先進私營企業、優秀企業家等榮譽稱號;獲得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授予的光彩獎章,省經貿委、省科委質量成果獎等。
他同時又是中國民營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推動者和實踐者,在清華、北大等幾十所高校和國企、金融等行業進行演講近千場,關于民營企業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野雞論》《納銀論》《公私論》《承受力論》等60多篇(部)論著,被國內外新聞媒體刊載,在經濟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為民營企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思想財富。
“理要求真,事要求是,言要守信,行要踏實?!?/p>
這是一位工商界老前輩的座右銘,也是我非常推崇的座右銘。我不僅用它來要求自己,也用它勉勵公司里的員工。
目前的社會,最需要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而是最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我們的企業家,最需要的不是知曉什么知識前沿的動態,而是對經濟學常識最起碼的尊重。
樸實簡單的一句話,做到了就非常不簡單,就達到了人生的一種境界。正因為有這種境界,才有他們實業興邦的貢獻。
有些話像陳年老酒,時間越長越香醇。在“入世”后的今天,重溫這句老話,提倡這種境界,具有非常迫切的現實意義。
“理”,可以叫“真理”,可以叫“道”,可以叫“規律”。“理”,不是高不可攀的;“理”,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
先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國王,讓大臣把過去最智慧的道理編輯成書,大臣們日夜加班,編了好幾百卷。送審時,國王說:“太多,要濃縮!”一次次濃縮,一次次送審,直到只剩下一卷時,國王還是嫌太多。到最后,濃縮成了一句話,國王終于通過了,大臣們這才大喘了一口氣。
這句最智慧的道理是什么呢?“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往往最簡單,最深奧的道理常常最淺白,最簡單、最淺白的一般是最真的?!袄怼?,其實就是最符合自然規律的、天經地義的道理。
比如:“欠債還錢,干活拿錢。”你辦著企業,就要給工人開工資;你拿著薪水,就要干出對得起這份薪水的活兒,不能占著茅坑不拉屎!在我的企業中,地位最高的,是能力最強的;報酬最多的,是貢獻最大的。
比如:“只有死亡和納稅不可避免?!边M行經營活動,就要依法納稅。我堅持的“國稅不漏,社會不丟,企業不空,員工不少,規則不亂”,遵循的就是這些理兒。
比如:“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就拿我自己來說,開始,奮斗的動力是為了讓親人過上好日子;后來,是為了報答父老鄉親;再后來,開始回報社會,回報黨的富民政策。100萬以下是自己的錢,再多了,就是社會的了。隨著財富的積累、知識的積淀、視野的開闊、境界的升華,“私”是可以轉化為“公”的。
身體要用水來洗滌,心靈要用真理來凈化。只有心里明白這些理兒,才能走好腳下的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事要求是”的重要作用,有一個經典的例子:非公有制經濟從“允許存在”到“重要組成部分”政策的演變,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而且可以入黨,極大地增強了我們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偉大而艱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全社會各個方面忠誠于祖國和社會主義的優秀分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群眾共同加以推進。
我們常說的與時俱進,就是要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不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使我們的政策更符合實際,更能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培養了一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隊伍。判斷是不是真正的建設者,要根據中央提出的“三看”標準:看財富是怎么來的,看財富干什么去了,看為社會作出什么貢獻。
作為民營企業家,要解決好“三個結合”:將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將個人富裕與全體人民富裕相結合;將遵循社會主義市場法則與遵守社會主義道德相結合。
人們往往是缺什么想什么,社會上常常是缺什么提倡什么。
胡總書記提出,“要在全社會強化信用意識,要大力倡導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企業家們發出倡議,以9月19日為“誠信日”。
我們的社會太缺少誠信了,太需要誠信了,才有了這么迫切的呼喚。
法律和道德是維系社會秩序的兩條安全線,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誠信是道德的核心內容,誠信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更是社會秩序的基礎。
有位經濟學家把法律和誠信這兩個維持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機制比作兩雙眼睛:法律是一雙有形的眼睛,誠信是一雙無形的眼睛。誠信是由交易雙方當事人自己維持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欺騙,就沒有人跟你做生意了。
正是從這個角度說,今天的信譽等于明天的財富。換一個角度說,有財富者,有恒產者,更有信譽。一個騙子,可能騙得了一時,但騙不了永遠;可能騙得了一些人,但騙不了所有的人,下場往往很慘。一個誠實的人,可能一時上當受騙,蒙受損失,但結局常常不錯。越有信譽越富有,越富有越有信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在日常生活的很多領域,法律是無能為力的,但道德的力量可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形的眼睛有盲區,但無形的眼睛無處不在。一個僅靠法律維系的社會,是代價最高的社會;一次靠信譽成交的交易,是成本最低的交易。
毀掉一片森林,毀掉一條河流,可以在一夜之間,但想恢復,恐怕需要悠久的世紀。毀滅誠信,毀滅信用,可以在短暫瞬間,要想重建,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我們不能要求人人誠實,但至少自己要爭取做到誠實;我們不能要求人絕對誠實,但對誠實的人起碼要尊重。
無論做人還是做生意,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應該想想,我們的背后有一雙無形的眼睛。
盛夏的一天,陪朋友拜謁某寺廟。游人身著汗衫短褲還一個勁地抹汗,可一位主持身著密實的僧衣,一臉安詳,一身清爽,瞇縫著眼,額上沒有一滴汗。
凝視著主持,一種靜穆的氛圍籠罩著我,一股清泉從心底涌向全身。我想到了“心靜自然涼”,想到了很多很多。
現代社會充滿了誘惑,浮躁是現代人的通病,跟風成為世人的時髦。在誘惑太多的時候,不動心需要難得的定性;在選擇太多的時候,有時不選擇可能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前些年房地產熱、鋼材熱的時候,不少人勸我:一噸水泥才能賺幾個錢,快改行吧!在暴利面前,要說一點都不動心,那是假話,但冷靜下來想想,還是干自己擅長的老本行踏實。盡管不少人曾經暴富一時,后來,更多的人是“炒房炒成了房東”,把自己套住了。
回過頭來看,沒有踏實的心境,不可能有踏實的事業。
踏實的心境,是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前提;做好每一件小事,是做好大事的基礎。做不好小事的人,很難做好大事。
踏實的心境,是避免決策失誤的定盤星,而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決策失誤,再大的事業也可能毀于一旦。
對于在商海中拼搏的企業家們來說,如果沒有踏實的心境,就像沒有羅盤和看不見北斗的船,無論風向哪個方向吹,都是逆風。為什么有的人忙忙碌碌卻一事無成?為什么有的人神閑氣定卻功成名就?區別可能就在這里。
最近,我老琢磨“碌碌無為”這個成語,逐漸品出點味兒來。
一個人如果不踏實,如果沒有自己的目標,沒有自己的計劃,即使一天忙活10件事,一年忙活幾千件事,但由于事與事之間沒有聯系,甚至彼此沖突,最后難免落個狗熊掰棒子的結果。
一個踏實的人,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能夠干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能夠干什么。他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和計劃,即使一個月只干一件事,一年干12件事,但由于事與事之間是奔赴一個目標的有機整體,不慌不忙,就把成功的金字塔建起來了。
“高境界,大視野,新思路,實舉措”,“做好人,做好事,掙大錢”。人有追求、有理想的時候,就會達到自覺、自尊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催生無窮的力量,創造無數的奇跡。我們真誠地希望新時期的建設者們把想到的說到,把說到的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