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峰,胡才夢,魏中舉*,劉富奎(六盤水師范學院礦業工程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4)
工作面支承壓力變化規律相似模擬試驗研究
譚 峰,胡才夢,魏中舉*,劉富奎
(六盤水師范學院礦業工程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4)
為揭示采動影響下“三軟”煤層工作面的支承壓力隨工作面推進的變化規律,根據相似原理,通過建立二維相似模型對礦井模擬開采,進行支承壓力的分析,得出了支承壓力隨工作面推進的變化規律,為礦山開采提供了理論依據。
采煤工作面;支承壓力;相似模擬
煤層開采時會在工作面煤壁附近產生支承壓力,該支承壓力隨著遠離煤層而趨向緩和。在工作面前方會出現超前支承壓力,隨著回采工作的進行而移動,并且受巖層巖性的影響,其峰值位置及分布范圍對開采會產生重要影響。為進一步了解煤層工作面支承壓力的性質及變化規律,課題組進行了相似模擬試驗,通過試驗中布設應力傳感器,可以較為直觀地分析支承壓力的變化。
本次相似模擬試驗以六盤水礦區米籮煤礦某工作面為工程背景。工作面走向長為452.5m,傾斜長為166m,可采面積為75115m2,開采煤層位于上二疊系龍潭煤組上段,厚度平均約2.3m,回風順槽標高在+1105.0~+1125.4m;運輸順槽標高在+1058.4~+1076.2m。地面對應標高在+1150~+1375m。
3.1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工序主要分為:裝模板、稱料、混料、加水攪拌、裝料、搗實至規定高度。其中相似模擬材料為河砂、碳酸鈣、石膏粉等,在各分層里加云母粉作為層面隔離。試驗前,要做到細查精檢,以保證實驗成功順利進行。由于模板高度的限制,需要在頂部加上模擬深度未能包括的那部分巖層重量,試驗中采用千斤頂加壓的方式進行處理。
3.2位移場觀測方法及測點布置
在試驗模型中布置了巖層位移觀測點,采用固定在巖層中的紙片作為坐標點,從下至上共22排,每排55個位移觀測點,間隔均為5cm,開采層上部2cm為第一排觀測點。通過對紙片位置的變化來計算巖層及地表的位移情況。
3.3應力觀測及測點布置
通過在模型中布置應力傳感器來監測巖層中應力的變化,測試儀器為DH3816靜態應變測試系統。
為分析工作面不同位置支承應力隨工作面推進時的變化情況,繪制出每條測點應變片的應力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縱坐標表示巖層應力值,工作面自左向右推進,每個描述點為開切眼與測點的距離(每個點距離為5cm,從11點開始測),橫坐標表示時間軸。

圖1 不同應力測點隨時間的變化圖像
由圖1可以直觀的看出應力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并且描述點在相同的時間上應力值也是不一樣的。由圖可以看出描述點值初始值零先增后減并且點16和17應力方向發生來了改變,到描述點18又變回來。而在時間段10574~10598s時應力值大多數為恒定值,只有在描述點17出現了最小值且為13MPa。
根據試驗中觀測到的應力變化可以發現,隨著工作面的推進,工作面前方煤體上會出現超前支承壓力,在開采距離開切眼55cm~60cm的時候應力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而開采到90cm時應力達到最大值,隨后工作面推移應力逐漸減小至恒定值。支承壓力可分為應力降低區、應力增高區及應力不變區,在工作面前方支承壓力的峰值到煤壁為極限平衡區,向煤體內則為彈性區。在回采工作面前后掩體形態可分為煤壁支承區、離層區和重新壓實區。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壓力盒都經歷了應力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直至上覆巖層巖石壓實,應力基本恢復到原巖應力狀態。由于壓力盒布置在覆巖里面,基本頂來壓后,在采空區后方煤柱附近形成了三角塊結構,從而形成了支承壓力。采空區后方煤柱體內的支承壓力不斷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覆巖層不斷壓實,直至最后穩定,支承壓力也趨于穩定。
以米籮礦工作面為工程背景進行了相似模擬試驗,在煤層開采后對覆巖應力進行了監測,得出了支承壓力在隨工作面推移的變化情況。支承壓力可分為應力降低區、應力增高區及應力不變區;支承壓力隨著工作面而不斷移動,煤壁前方為超前支承壓力,在工作面后方采空區支承壓力在巖層被壓實后趨向于穩定。通過相似模擬試驗,可以總結出支承壓力的變化規律,對現場實際生產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1]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2]顧士坦,蔣邦友,王春秋等.綜放采場覆巖破裂與超前支承壓力規律模擬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3,33(03):11-14,127.
[3]魯巖,樊勝強,鄒喜正.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分布規律[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7(02):184-187.
10.16640/j.cnki.37-1222/t.2016.18.182
貴州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510977007)。
譚峰(1992-),男,貴州普安人,本科。
魏中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