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遼寧大學歷史學院,遼寧沈陽,110136)
功能轉變背景下的檔案館空間配置*
曹宇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遼寧沈陽,110136)
檔案館空間的合理配置是檔案館建筑設計的重要問題。隨著檔案館功能的轉變,檔案館空間配置也應進行調整。在檔案館建筑空間的選擇上要考慮市內郊區、空地擴建、獨立建造合建三個問題。在空間配置方面要考慮基本的原則要素及庫區、對外服務區、技術使用區和辦公區的不同功能要求。在空間的動態配置方面,要考慮到檔案館空間未來發展的要求及動態配置的方法。
檔案館建筑空間功能轉變空間配置
國家檔案局于2009年10月全國檔案館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檔案館職能要求。功能的轉變必然與檔案館實體需求相呼應,檔案館空間的構建如何適應功能轉變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根據《中國檔案年鑒》(2010—2012)的數據顯示,國家新建檔案館的數量增長迅猛,檔案館面積也達到539萬平方米。“十二五”規劃以來,國家發改委共投資37億元,新建897個檔案館。如此大規模的新建擴建以及功能的轉變使得檔案館必須要正視空間的合理配置問題。
檔案館建筑空間的選擇是檔案館內部空間選擇的基礎。按照城市規劃,檔案館以獨立體還是綜合體作為建設基地,以何種形象展現給公眾以及檔案館空間未來發展趨向都是檔案館建筑空間選擇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按照《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JGJ 25—2010)》的要求,我國檔案館建筑空間要選擇地質水文條件好、遠離污染源、交通方便、地勢較高的場地作為建筑基地。在此基礎上,檔案館建筑空間的選擇還要考慮如下因素。
1.1市內與郊區的選擇矛盾
如今許多檔案館在選擇新址時都面臨著同樣的矛盾問題:市內的空間已不足以滿足檔案館大體量的需求,郊區空間廣闊卻交通不便;市內交通便利、便于公民參觀查閱,郊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市內空氣質量差不利于檔案保護,郊區地處偏遠不利于對外服務開展。在矛盾權衡時,部分檔案館選擇了郊區作為基地,如遼寧省檔案館選擇了沈陽南郊的地段作為新館基地;還有檔案館選擇了與同為文化單位的圖書館、博物館在市內鍛造合體建筑。無論選擇何種形式的建筑空間,檔案館首先需要考慮到公民利用需求,交通的便利和環境的優美、相關文化設施的共建都是檔案館選址時需要關注的問題。
1.2留有必要的擴建余地
從我國檔案館新建、擴建的歷史可以看出,我國檔案館平均20年進行一次大規模新建工作。許多檔案館在擴建時通常也會遭遇這樣的困境:一是新基地面積不足,新老館同時存在;二是新館建成后,老館的檔案、設備都要搬家,檔案館有很長的時間無法正常運行。從長遠的、發展的角度來看,檔案館在基地選址時就應將檔案館未來的發展擴建納入考慮范圍,留有必要的擴建余地。
1.3獨立建造與合建的問題
由于檔案的開放程度和利用方式不同于圖書、文物,因而在檔案館的設計時仍需要考慮到檔案實體的保護和檔案信息的保密需求。檔案館建筑的最優選擇是獨立建造。但若因用地面積所限與其他建筑合建時,則必須充分考慮檔案館的使用功能和環境要求。一般而言,檔案館設置應自成一區,并單設出入口。
2.1空間配置基本要求
檔案館空間功能是檔案館空間配置的基礎,因而檔案館空間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功能的實現。
(1)功能分區明確。按照檔案館的基本功能,可將檔案館分為庫區、對外服務區域、業務和技術使用區域和辦公區域四大區域。四大區域內還可進行細分,如庫區可以由紙質檔案庫、電子文檔管理區、縮微膠片庫、照片庫、光盤庫、特藏庫等部分組成;對外服務區可由服務大廳、展覽廳、報告廳、接待室、檔案閱覽室、政府公共信息查閱區、打印復印室和休息區等組成;業務和技術使用區域由中心控制室、檔案接收室、檔案編目室、保護技術室、數字化室等組成;辦公區域分為辦公室、空調機房、通信機房等組成。對于不同規模的檔案館,其基本功能是不允許缺失的,因而即使是小型檔案館,其空間多重整合基礎上的區域區分也是必要的,以保證其整體布局緊湊有條理。
(2)人流和檔案流分開,科學安排收、管、用之間的運行路線,使參觀利用者、工作人員和檔案的運輸路線便捷通暢,互不干擾,如圖1。參觀利用人員流線,由利用出入口到門廳、查詢利用室,或直接由門廳到達展覽廳、報告廳;辦公人員流線,由辦公出入口到管理用房和技術用房以及利用部門和檔案庫等崗位;檔案運動流線,由檔案接收、編目室到檔案消毒室到檔案庫,在保存利用過程中由于損壞,需回到保護和數字化室進行修復、縮微化、數字化。
三種流線在設計時,應做到各自簡潔、通暢、便捷,避免相互之間交叉干擾。檔案館空間線路的設計不僅是檔案館建筑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將空間有效聯系起來的重要手段。檔案館設計是否合理,也取決于運行線路設計的優劣程度。例如參觀利用人流線路,既要考慮到主導線路的設計,又要使線路組織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同時還要考慮防火規范的疏散時間等要求。
(3)空間配置應緊湊合理。檔案館分區可按功能重要程度分為主功能區和次要功能區,庫區和對外服務區應視為主功能區,而業務技術使用區和辦公區則可視為次要功能區。功能分區的布置需要考慮到功能序列的連貫性問題,如檔案利用室要與打印復印室相連,報告廳要與展覽廳相連。

圖1 檔案館基本功能空間人員、檔案流向圖
2.2檔案庫區
保管是檔案館服務功能實現的基本保障。保管空間的合理構建是其他空間功能實現的基礎。
(1)檔案庫區的容量與空間設置。目前,檔案館的保管空間可以按其實體差異分為傳統檔案保管空間和電子文檔保管空間。電子文檔由于其高密度存儲特點,所占空間比例較小目前仍可忽略。而傳統檔案保管空間的不斷擴建更多地源于檔案館脹庫的壓力。近十余年來,雖然國內綜合檔案館開始接收電子文件,但檔案館脹庫問題并未因此得到解決,煩冗的雙套制雙軌制給檔案館帶來更多的是信息載體保存壓力。因而眾多檔案館在新建擴建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保管空間的壓力。目前傳統檔案保管空間不足仍是檔案館空間擴建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規范》要求,檔案庫房在設計時需考慮未來進館檔案庫存壓力,要留出至少20年的檔案進館空間。目前許多檔案館在新館建設時會預留更多的庫存空間。如鄂州市城建檔案館于2015年9月建成使用,其庫房面積為1500平方米,占總面積比為65.2%,可滿足未來50年檔案庫容需求。
(2)檔案庫區內的空間關系。檔案庫房還需要盡可能地集中設置,有利于安防。庫區內的空間層次也會影響庫區整體的布局。
從水平層面來看,一般檔案館采取水平線型并聯封閉或水平輻射并聯封閉的布局方式較多。如圖2,水平線型并聯封閉一般適用于檔案庫房處于單側的檔案館,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類布局一般需要單設緩沖間以保證溫濕度的穩定。水平線型并聯封閉的設計一般適用于僅占一層的小型檔案館。水平輻射并聯封閉一般為檔案庫房所占區域占據某一層或多層的檔案館,這類布局一般無需單設緩沖間,適用于多層的大中型檔案館。
(3)檔案庫區設置的安防問題。由于檔案庫按其保存載體的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型,因而對不同機能要求的檔案庫設置也應區分,如基于光盤、膠片的易燃性,其檔案庫應盡量靠近防火安全通道。同時,還需要合理設置特殊珍貴檔案的保存空間,例如新疆檔案館新館要求用來保藏珍貴文獻檔案資料的庫房不允許水管進入。
2.3對外服務區
檔案館功能通過多種對外服務設施展現,如檔案館的閱覽空間、展示空間和報告空間等,這些空間通過不同的途徑實現檔案的價值。
(1)閱覽空間。閱覽空間的位置、設置面積及空間內部的布局都是其空間配置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閱覽空間的布局位置。一般而言利用空間的位置要與所對應的檔案庫房相近,但鑒于庫房的設置一般要求緊湊一體,因而檔案閱覽空間可設置在檔案庫房的另一側或緊鄰的一層,且閱覽空間與庫房空間之間要有必要的分隔空間和裝備。若檔案庫房在一側,檔案閱覽空間在另一側,則要設置可靠的安全防護門;若檔案庫房占據某一層或某幾個樓層,則除檔案工作區外,一般閱覽服務區可不設置能通往庫區的樓梯和電梯。其次,閱覽空間的設置面積。可統計本館的利用人次和利用率,根據《規范》要求的座椅面積科學設置檔案閱覽空間面積。在空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檔案館閱覽空間也可設置專用閱覽室,以滿足不同利用主體的多元需求。最后,檔案閱覽空間的內部布局。檔案閱覽的窗地面積比與檔案庫房的窗地面積比可略大,但出于保護檔案和滿足利用者閱讀舒適度的考慮,雖然窗可較大,但要設置遮陽設施,避免陽光直射和炫光。

圖2 水平線型并聯封閉庫房

水平輻射并聯封閉庫房
(2)陳列展示空間。陳列展示空間的空間選擇、展廳布局以及陳列展示檔案與空間的選擇關系都是其空間配置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陳列展示空間的選擇。大中型檔案館根據其規模設置固定區域的常設檔案珍品展廳和為不同專題設置的預設展廳。小型檔案館則可不限于固定展室,門廳、中庭、休息處、走廊在不影響交通組織和安全疏散的情況下都可兼作展示空間。第二,陳列展示空間的展廳布局可以串聯式、放射式、串聯放射式以及大廳式布局,如圖3。串聯式以線型或者環形的方式將不同展廳結合,其參觀線路非常明晰,但不利于參觀者有針對性地參觀某一展廳;放射式為圍繞某中心空間設置的展廳,參觀者可專注于特定展廳的展覽,有助于疏散人流,一般適用于大型檔案館設置的大型展覽;串聯放射式結合了串聯式和放射式的優點,既有中心樞紐又有內部通道;大廳式將檔案匯聚在同一大廳內展示,一般適用于檔案館的日常珍品展示。
(3)報告廳。報告廳是檔案館、檔案研究人員、歷史學者將檔案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的空間平臺,許多檔案館新建時增設了此空間。報告廳的設置需要考慮到鬧區和靜區的分隔問題——一般而言,三百人以上規模的報告廳要與閱覽區隔離,單獨設置。建筑設計應符合《廳堂擴聲系統設計規范(GB 50371-2006)》的有關規定——報告廳應滿足幻燈、錄像、電影、投影和擴聲等使用功能需求。
2.4業務技術使用區與辦公區
在創建原料基地的環節,科研機構要按照國內農業資源發展優勢努力開發適合速凍和“玻璃態”溫度大的新品種,研究風味特殊、品質優良和附加值大的蔬菜種類,將零散栽種的地區性特產研發成大范圍的商品化生產,且培育成出口產品;或引入國外先進的優良品種和科學技術,通過“本土化”培植形成新品種,以迎合出口要求。
業務技術使用區一般有給水排水、廢氣排放、空氣清潔、光線控制等要求。因而,對業務技術使用區的空間設置也需慎重安排,如檔案消毒室要求排氣管道不能穿越其他空間,因而消毒室應設置在非人員密集墻體附近,且保證排出氣體經無害化處理;裱糊復制室需要有充足的自然光線,可選擇南向房間;翻拍洗印用房同樣對光線控制有較高的要求,選擇北向房間更為合適;拷貝復印室因對空氣質量要求較高,應設置在自然通風處。
辦公區較其他區域沒有特殊的建筑設置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若辦公區域涉及實體檔案工作,這一類的辦公區域應集中設置,并注意安全保密。

圖3 陳列展示空間布局形式
根據《規范》要求,檔案館的總平面布置需要一次規劃、建設,或一次規劃、分期建設。但根據目前檔案館功能的快速演變而言,檔案館的空間配置很難一次性滿足空間所有的未來需求。因而檔案館空間的配置需要采取動態的發展思路。
3.1檔案館空間未來發展趨勢
(1)保管空間與利用空間比例發生變化。2013年10月,時任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在全國數字檔案館建設推進會上要求,要用15年的時間,建成以數字資源為基礎的數字檔案館體系。檔案庫房所占比重縮小是未來發展趨勢,那么檔案館所“剩”空間該如何合理配置,利用空間、辦公空間等其他功能空間所占比例應是檔案館構建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2)傳統技術用房受新技術影響而轉型。檔案縮微復制技術曾一度因為檔案數字化的沖擊而面臨挑戰,但由于縮微膠片存儲時間長、遷移速度要求低等特點又使其重新回到檔案管理的視線中。隨著縮微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日益融合,縮微膠片數字化和數字信息轉存縮微膠片工作也在各檔案館普遍展開。檔案縮微技術用房隨功能轉變亦需轉型,若采用數字信息轉存膠片的方式,則縮微技術用房的設置要求可適當降低——無須設置沖洗和配藥室;若采用縮微膠片數字化的方式,則在原有縮微技術用房的基礎上還須增加“模轉數”轉換室,以滿足數字檔案分辨率和色彩模式等方面的要求。
(3)利用展示空間的擴展。檔案利用展示空間因“五位一體”功能的提出呈現不斷擴展的趨勢。檔案館的功能實現已突破了原有的“你借我調”模式,主動推送展示會成為檔案館功能實現的另一個助推器,推動檔案館利用展示空間進一步的擴展。近年來,許多新館在建設時也將利用展示空間進行了大規模擴展,如青島市檔案館主體建筑面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館庫面積占4096平方米,檔案展覽中心占6000多平方米。
檔案館功能的不斷豐富使檔案館建筑很難將所有功能和空間一一對應。同時,限于檔案館整體體量的束縛,許多中小檔案館很難實現眾多功能的空間需求,也需要合理地動態配置空間,以較小的空間滿足盡可能多的功能需求。
(1)空間的混合使用。檔案館相近功能的空間中有些空間是可以合并或混合使用的,如休息室和小型會議室,各種類型的閱覽室,接收檔案室和整理編目室等。上述空間中,有些空間可以在設置時進行合并,有些空間則需要在使用時進行微調再使用。
(2)空間結構的重整。功能的拓展促使檔案館需要不斷地改變、升級空間的配置,如檔案展示室會因為檔案展示主題的不同而對空間有不同的規模要求;縮微技術用房會因為技術的創新而使原有的空間布局有所改變;不同類型的閱覽室也會因為設備的更新而重組、產生或消亡,因而空間結構重整成為了檔案館在不新建擴建基礎上的最優選擇方式。現代建筑材料的出現使得空間結構重整變得更為簡單。這種快速的空間重組模式使得檔案館空間的重構成為可能,亦滿足了檔案館功能不斷變化的需求。
“對功能的追求不可能是完美的,不僅因為我們對功能問題的解決僅僅是相對意義上的解決,還因為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需求的變化不僅體現在使用者對舒適程度要求越來越高,而且還體現在使用者會改變建筑的用途,甚至連使用者自己都會發生變化。”[2]檔案館空間的設置同樣如此,檔案館空間不會因為一次建設便能夠實現所有功能,檔案館功能的轉變必將要求檔案館空間配置的轉變,因而這是個無窮盡的問題,對該問題的探索也只能逐步進行。
*本文為遼寧大學人文社科類青年科研基金項目“檔案館空間動態配置研究”(項目編號:LDQN-2016032)階段性研究成果。
曹宇,女,1981年生,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檔案法、外國檔案管理。
Study on the Archives Spatial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Cao Yu
(History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36)
The rational spatial alloc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archives architecture design. Along with the transi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archives,spatial allocation of archives also should be adjusted.On the choice of archives building bases,it should consider three issues:interior or suburbs,space expansion and the independence or co-construction.In the aspect of spatial allocation,it should consider the principles and the different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archival repositories,external service area,technology area and office area.In the dynamic allocation of space,it should conside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archives and the method of dynamic allocation. Keywords:Archives;Architecture Space;Functional Change;Spatial Allocation
G278
[1]程大錦.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8.
[2]鄧志勇.建筑設計原理16講[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