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波,鄒小建,陸 政,吳潤華 陳東林
(豐城市人民醫院兒科,江西 豐城 331100)
?
更昔洛韋聯合炎琥寧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
張仁波,鄒小建,陸政,吳潤華 陳東林
(豐城市人民醫院兒科,江西 豐城 331100)
目的探討更昔洛韋聯合炎琥寧治療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50例手足口病患兒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90例)及對照組(60例)。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10mg·kg-1·d-1和炎琥寧5~10mg·kg-1·d-1,靜脈滴注, 6d為1個療程。治療組給予更昔洛韋5mg·kg-1·次-1,靜脈滴注,2次·d-1;炎琥寧5~10mg·kg-1·d-1,靜脈滴注,6d為1個療程。對2組患兒治療后的療效、退熱時間,皮疹、皰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退熱、皮疹消退、口腔潰瘍愈合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更昔洛韋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
手足口病; 更昔洛韋; 炎琥寧; 療效
手足口病(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近年來其發病有增多及嚴重的趨勢。手足口病主要的傳染對象是嬰幼兒,傳染性強,可在短期內造成局部流行,個別患兒可并發心肌炎、腦炎、肺水腫等致死并發癥[衛生部印發最新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3版)》]。目前此病尚無特效藥物治療,因此探討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已被醫學界所重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豐城市人民醫院兒科采用更昔洛韋聯合炎琥寧治療手足口病患兒90例,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擇在本院住院治療的手足口病患兒150例,均符合《諸福堂實用兒科學》手足口病診斷標準[1]:1)有流行病學特點。2)發熱,多表現為中等發熱(偶有高熱,體溫>39.0 ℃)。3)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足、口腔及肛周。皮疹形態特征:在患兒的舌、頰黏膜、硬腭、軟腭及齒齦等處可見散在的皰疹或潰瘍,大小為2~4mm;手掌側、足底及臂部皮膚可見米粒至豌豆大小的水皰,呈圓形或橢圓形,皰壁薄,內容澄清,周圍有紅暈;同時伴有口腔內疼痛、厭食、流涎等。4)口腔皰疹與手足皰疹同時或先于手足皰疹發生。5)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度升高。將150例患兒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2組:治療組90例,男56例,女34例,年齡4個月~5歲,其中<1歲42例,1~3歲34例,>3歲14例。體溫(39.0±0.5)℃,病程(3.0±0.5)d,發病至就診時間為(1.5±0.5)d。對照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4個月~5歲,其中<1歲30例,1~3歲22例,>3歲8例。體溫(39.0±0.5)℃,病程(2.5±0.5)d,發病至就診時間為(1.5±0.5)d。2組性別、年齡、體溫、病程及就診時間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湖北天藥藥業有限公司,批號:31411211)10mg·kg-1·d-1和炎琥寧(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號:14160424)5~10mg·kg-1·d-1,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按1mg·mL-1濃度配制)中靜脈滴注,6d為1個療程。治療組給予更昔洛韋(河南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號:150334)5mg·kg-1·次-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按1mg·mL-1濃度配制)中靜脈滴注,2次·d-1,炎琥寧靜脈滴注,劑量及用法同對照組,6d為1個療程。2組均給予相同的對癥處理,酌情應用抗生素及退熱藥物,療程結束后判定療效。
1.3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兒治療后體溫恢復至正常時間,皮疹、 皰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療效和不良反應[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惡心、腹部不適及嘔吐)]發生率等。
1.4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消退,無新皮疹出現,無其他并發癥(腦炎或心肌炎的癥狀及體征);有效:體溫正常,皮疹消退,但仍有散在新皮疹出現,能進食,無其他并發癥;無效:仍發熱,皮疹未消退或加重,進食受限,口腔黏膜充血,潰瘍明顯,出現其他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2.12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2.22組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組退熱、皮疹消退、口腔潰瘍愈合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均P<0.05)。見表2。
2.32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白細胞減少6例,惡心、腹部不適及嘔吐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0%;對照組白細胞減少4例,惡心、腹部不適及嘔吐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不良反應均于停藥后緩解。

表2 2組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s,t/d
*P<0.05與對照組比較。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皮疹和口腔黏膜損害的一種綜合征,該病傳染性極強,多發生于5歲以下幼兒,主要經口(包括密切接觸)或呼吸道傳播,5~8月份為發病的高峰季節[2]。近年來手足口病發病率有增加趨勢,局部區域暴發流行時有發生,常可發生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3]。因此,臨床上選擇有效藥物,盡快減輕癥狀、縮短病程是決定患兒病情轉歸的關鍵。
目前國內外對治療手足口病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更昔洛韋與利巴韋林均為廣譜抗病毒藥物,更昔洛韋又名丙氧鳥昔,是廣譜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對病毒的抑制作用是至今發現的抗病毒藥物中活性最強的藥物之一,能對GTP和病毒DNA多聚酶聚合起到抑制作用,且還不會破壞正常DNA[4]。臨床主要用于巨細胞病毒、水痘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但近年來亦常用于腸道病毒感染,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利巴韋林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迅速磷酸化,抑制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鳥苷轉移酶,引起細菌內鳥苷三磷酸的減少,損害病毒RNA和蛋白質的合成,使病毒的復制和傳播受到抑制[5],但其對病毒腺苷激酶依賴性較強,易產生耐藥性,使其臨床療效受到限制。更昔洛韋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其的主要作用是進入宿主白細胞后,迅速被敏感病誘導的脫氧鳥苷激酶轉化為單磷酸化合物(更昔洛韋單磷酸),然后被鳥苷激酶和磷酸甘油激酶等轉化為活性形式的三磷酸化合物(更昔洛韋三磷酸),從而競爭性抑制脫氧鳥苷三磷酸激酶與病毒DNA多聚酶結合,抑制病毒DNA合成,阻止DNA鏈延伸,并通過三磷酸酸化合物在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聚集,使更昔洛韋三磷酸在感染白細胞中的濃度比正常宿主中的濃度高10倍以上,而對正常宿主白細胞DNA作用較弱,因此具有較高的選擇性[6]。
炎琥寧注射液為中藥穿心蓮提取物,經酯化、脫水、成鹽精制而成的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鈉鹽,該藥能抑制早期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炎性滲出和水腫,特異性地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釋放,增加垂體前葉中ACTH的生物合成,刺激腎上腺皮質產生和釋放糖皮質激素,加強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抑制肌苷酸-5-磷酸脫氫酶及病毒RNA/DNA的合成,對病毒有滅活作用。有研究[7]表明,炎琥寧能抑制早期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炎性滲出和水腫,有助于減少皮膚黏膜皮疹,促進愈合;有明顯的解熱、抗感染及鎮痛作用;對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種病毒有滅活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抗病毒、抗菌雙重功效[8-9],故適用于手足口病患兒特別是口腔病變較為嚴重者。本研究結果表明:更昔洛韋聯合炎琥寧(治療組)治療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93.3%比70.0%),其退熱、皮疹消退及口腔潰瘍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均P<0.05),并且治療中不加重不良反應。
總之,炎琥寧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顯著,見效快,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7-808.
[2]黃月艷,鐘京梓,童汝雁.痰熱清聯合更昔洛韋治療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9,20(1):95-96.
[3]陳淑君,柳錫永,朱笑頻.更昔洛韋聯合西咪替丁治療耍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05,11(3):44-45.
[4]宋艷玲.更昔洛韋治療100例小兒手足口合并病毒性腦炎的安全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4):106-107.
[5]饒兵.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4,35(22):4949-4950.
[6]楊淑潔.更昔洛韋聯合喜炎平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8):109-110.
[7]RoyP,DasS,BeraT,etal.Andrographolidenanoparticlesinleish-maniasis:characterizationandinvitroevaluations[J].IntJNanomedicine,2010,12(5):1113-1121.
[8]WangB,GeL,HuangW,etal.Synthesisandpreliminaryanti-HIVactivitiesofandrographolidederivatives[J].MedChem,2010,6(4):252-258.
[9]JiangX,YuP,JiangJ,etal.Synthesisandevaluationofantibacterialactivitiesofandrographolideanalogues[J].EurJMedChem,2009,44(7):2936-2943.
(責任編輯:周麗萍)
2015-12-15
R775.1
A
1009-8194(2016)06-0067-03
10.13764/j.cnki.lcsy.2016.0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