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軍韓增光劉津朋
(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海拉爾021008)
內蒙古自治區紅花爾基鉬鎢礦地質特征
■郭萬軍韓增光劉津朋
(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海拉爾021008)
紅花尓基鉬鎢礦位于大興安嶺西坡,出露地層主要為古生界奧陶系裸河組地層,巖漿巖主要是石炭紀花崗巖。鉬鎢礦體主要賦存于花崗巖體頂部和奧陶系裸河組地層中,含礦圍巖主要為斜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變質二云母粉砂巖。礦體多呈脈狀、復脈狀。礦床成因類型為巖漿期后中高溫熱液礦床。
鉬鎢礦地質特征花崗巖紅花尓基
紅花尓基鉬鎢礦區位于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南120km,鄂溫克族自治旗紅花爾基鎮北2km,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紅花爾基鎮管轄。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5′57″~119°59′57″,北緯48°16′32″~48°20′02″。

圖1 尓紅花基礦區地質圖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亞板塊東南大陸邊緣興安地槽褶皺系鄂倫春晚華力西褶皺帶,屬于該褶皺帶中的紅花爾基—烏爾其汗隆起南西段。成礦帶屬本地區屬于古亞洲成礦域(Ⅰ級)內蒙古-興安嶺晚古生代-中生代銅、鋅、鉛、金、銀、錫、鉻、(鉬)成礦區(Ⅱ級)大興安嶺中段華力西-燕山期鐵、鋅、鎢、金、鉛成礦帶(Ⅲ級)博克圖-朝布楞鎢、鐵、鋅、鉛成礦帶(Ⅳ級)
區域內地層出露較齊全,主要有古元古界興華渡口群片巖、奧陶系下—中統多寶山組陸緣火山碎屑巖、奧陶系中—上統裸河組變質細碎屑巖、泥盆系下—中統泥鰍河組粉砂質泥巖、泥盆系下—中統泥鰍河組變質細碎屑巖、泥盆系中—上統大民山組陸緣火山及火山碎屑巖、石炭系下統海陸交互相沉積、中生界中酸性火山雜巖及火山碎屑巖等。區域上巖漿巖以石炭紀酸性侵入巖為主,中部有侏羅紀中酸性淺成侵入巖零星分布。本區構造作用強烈,斷裂發育,主要集中分布在區域北東部和南東部,以北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其次為北東向和近東西向。
2.1地質特征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奧陶系中—上統裸河組,其巖性為灰黑色變質二云母粉砂巖和綠泥石絹云母板巖。勘查區主要構造為斷裂構造,本勘查區共確定斷裂構造3條:F1(伊敏河斷裂)、F7、F9(深部隱伏斷裂),并根據物探資料推測斷裂構造6條(F2、F3、F4、F5、F6和F8),其中北西向斷裂4條(F1、F2、F3、F4);北東向斷裂5條(F5、F6、F7、F8、F9)。礦區出露的侵入巖種類較少,主要是灰白色中細粒黑云母斜長花崗巖(Cγ)和淺肉紅色中粒鉀長花崗巖(Cγ),二者漸變過渡,無明顯界限,呈巖株產出,與奧陶系裸河組(O2-3lh)地層呈侵入接觸關系,接觸帶可見絹云母化蝕變。
2.2地球化學特征
紅花爾基礦區處于1:20萬區域化探異常區中心地帶,該異常為圓形多元素組合異常。以Cu為主,異常值在361-730μg/g區間,最高值730μg/g,濃集中心明顯,并伴生Au、W、Ag、As、Sb異常。各元素濃度分帶明顯,并且相互吻合較好。異常分布面積約36km2。
勘查區內共圈定了4處1: 50000巖石地球化學綜合異常,編號依次為HR1~HR4。HR1異常位于勘查區的南部,屬鎢、鉬族元素類異常。綜合異常整體呈條帶狀近北西向展布,異常綜合面積約6.55km2,南西部未封閉。元素組合復雜,是以高溫元素為主的W、Mo、Bi、As、Sb、Cu、Pb、Ag多元素組合異常,上述元素異常強度高、規模大,濃集中心明顯,均有內帶出現,元素套和性好,W、Mo為主成礦元素,As、Sb反映了較強前緣暈元素特征。異常產于石炭紀云英巖化花崗巖與裸河組地層內外接觸帶附近,空間展布受北東、北西斷裂控制。該異常經詳查發現巖漿期后中高溫熱液鎢、鉬礦床,說明該異常為礦致異常。

表1 礦區主礦體特征一覽表

圖2 紅花尓基礦區55勘探線剖面圖
2.3礦體特征
礦體主要賦存于花崗巖體頂部和奧陶系裸河組地層中,含礦圍巖主要為斜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變質二云母粉砂巖。礦體主要受北東向節理裂隙帶控制,礦體產狀和巖體與地層接觸帶產狀基本一致。礦體總體呈北東39°走向,傾向南東129°,傾角23°左右,產狀較平緩。礦體多呈脈狀、復脈狀,多數礦體形態較為復雜,含有夾石,常見分枝復合、尖滅再現現象。局部有斷層破壞,但對礦體影響較小。
礦體主要有益元素為W、Mo,具有鎢鉬同體共生,分段富集成礦、以鎢為主的特征。鎢主要在巖體頂部富集,埋深50~610m;鉬主要在裸河組地層中富集,埋深一般在50~450m之間。皆為隱伏礦體。
各礦體近乎平行產出,形成北東向脈帶,分布范圍長1800m,寬1000m。本次詳查共圈定工業礦體184條,編號為1~96。16、17、19、22、23、26、30、32、42、48、53、55、70號礦體規模較大,占WO3總資源/儲量的70.58%,為礦區主礦體。主礦體特征見表1。
鎢礦石礦物成分比較簡單,主要礦石礦物為白鎢礦、黑鎢礦、鎢華、磁鐵礦和黃鐵礦,含極少量黃銅礦。鉬礦石金屬礦物組成簡單,主要為輝鉬礦,其次為黃鐵礦,還有極少量的黃銅礦、閃鋅礦。鎢礦石、鉬礦石中脈石礦物主要為長石、石英、黑云母,以及少量的綠泥石、方解石等礦物。
鎢礦石的結構主要有交代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鎢礦石構造主要為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鉬礦石的結構主要有鱗片狀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鉬礦石構造主要為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
礦區白鎢礦主要賦存于石英細脈中,鎢礦石主要金屬礦物為白鎢礦,因此礦石工業類型為白鎢礦型礦石。鉬礦石中輝鉬礦主要賦存于石英細脈中,鉬礦石主要金屬礦物為輝鉬礦,以單一的輝鉬礦形式出現,礦石工業類型為硫化鉬型礦石。
對184條鎢鉬工業礦體進行資源/儲量估算,共估算(122b+333)鎢礦石量 2138.86萬噸,(122b+333)WO3金屬量49270.87t,礦床平均品位WO30.230%;共估算(122b+333)鉬礦石量234.81萬噸,(122b+333)Mo金屬量2755.85t,礦床平均品位Mo0. 12%。
2.4礦床成因
礦區鎢鉬礦體主要賦存于石炭紀斜長花崗巖與奧陶系裸河組變質粉砂巖接觸帶附近,白鎢礦、輝鉬礦金屬礦物主要充填在節理裂隙帶中,形成細脈帶型鎢鉬礦體。節理裂隙帶產狀較緩,應屬于花崗巖侵入、冷凝形成的層節理。石炭紀酸性巖漿侵入定位,巖漿冷凝收縮并在巖體頂部形成層節理,部分節理延伸至奧陶系裸河組變質粉砂巖之中。期后含礦熱液沿節理裂隙和微裂隙充填、沉淀,形成細脈狀、浸染狀鎢鉬礦石。理論上白鎢礦結晶溫度為350~200℃,輝鉬礦在高溫和中溫大量產出,因此礦床成因類型為巖漿期后中高溫熱液礦床。
2.5找礦標志
(1)石炭紀斜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體與奧陶系裸河組變質粉砂巖、綠泥石絹云母板巖內外接觸帶。
(2)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云英巖化。
(3)W、Mo、Bi、As、Sb、Cu、Pb、Ag為主的元素組合異常。
(4)鎢礦體上方發育較弱的電阻率異常。
[1]郭萬軍,韓增光等.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紅花爾基礦區鉬鎢礦詳查報告.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4月.
[2]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1.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2-11-3
郭萬軍(1971~),男,學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礦產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