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青
(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紅云灘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吐魯番838204)
淺析尖山第二鐵礦生產礦盲礦體勘探工作經驗
■馬世青
(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紅云灘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吐魯番838204)
本文簡要闡述了尖山第二鐵礦地質情況,礦床特征,盲礦體勘探情況,淺要分析總結了盲礦體勘探的部分工作經驗,以便找尋盲礦體。
尖山第二鐵礦地質特征礦床盲礦體盲礦體坑內鉆
1.1區域地質
礦區位于塔里木板塊北緣活動帶南天山晚古生代陸緣盆地(Ⅲ23)的東部的三級構造單元內。北以烏勇布拉克大斷裂為界,緊靠伊犁微型板塊薩阿爾明—庫米什古代溝弧帶,東與卡瓦布拉克—星星峽中間地塊毗鄰;南至辛格爾大斷裂與庫魯克塔格早古生代前陸盆地相接。出露的地層有:中—上元古界長城系星星峽組(Chx),晚古生界下泥盆統阿爾彼什麥布拉克組(D1a)和未分的D1、S-D,下石炭統雅滿蘇組(C1y);新生界第四系(Q)。區內構造運動以華力西構造旋回為主,其次是呂梁構造旋回。區內侵入巖不甚發育。
1.2礦區地質
礦區屬于南天山地向斜褶皺帶卡澤爾復向斜北緣次一級尖山向斜北翼。出露地層主要為下泥盆統阿爾彼什麥布拉克組上亞組,為一套連續的變質較深的片巖、片麻巖夾大理巖,分為八個巖性段。由于受后期構造、變質作用及巖漿活動的影響,巖性復雜,變化大,褶皺斷裂較發育。
礦區位于尖山向斜北翼的次級短軸背斜以北。礦區東部為“二礦東部向斜”,西部為“卻勒塔格背斜”,中間形成了“構造交會地帶”,礦區南出現了次級短軸背斜,因而為地層傾向北東的單斜構造。礦區內褶皺發育,其中20號勘探線以西為次級倒轉背斜向斜發育地段,產狀變化較大,總體地層傾向北東(5-10°),傾角30-60°;礦區北西角傾向30-50°,傾角50°左右,傾伏端附近的傾向北東東或南西西,20線與28線間為平緩波狀褶皺發育地段,傾向5-10°,傾角20-50°;28線以東為正常單斜構造,地層傾向由北東5-10°向東轉向40-70°,東部傾角變陡為60-75°。礦區西北角為北西-南東向,在平面上近似“S”型。礦區內更次一級小褶皺發育,斷層一般規模較小,節理亦較為發育。
礦區節理較發育,分布普遍,大致可分為北西-南東走向和北東-南西走向,兩組節理相互呈“X”型,其走向與礦區兩組小斷層走向一致,推測本區內小斷層是在兩組節理的基礎上發展而成。走向北西-南東的節理與礦區大多數偉晶巖脈的走向一致,說明與巖漿活動有密切關系。本組節理其傾向190-205°,傾角57-78°,與成礦關系密切。
礦區區巖漿巖分布很少,未見大面積出露。巖脈主要發育偉晶巖脈,次有石英脈、閃長巖脈、花崗巖脈。巖脈與礦體的時間先后關系,除閃長巖外,均生成于礦體形成之后,對礦體起破壞作用;閃長巖(脈)可能生成于礦體形成之前。
尖山第二鐵礦區主要產于大理巖中或與片巖接觸處,少數產于片巖中。產于大理巖中或與片巖接觸處者一般礦體較大,呈似層狀、透鏡狀,礦石質量良好;產于片巖中者則呈凌亂脈狀,礦石質量差。目前,共圈定主要礦體15條。編號從左至右、自地表至地下分別為1、2、3、4、5、8、10、11、12、13、14、15、2-1、2-3、2-4號礦體,總體呈近東西向走向,傾向北-北東。礦體空間分布形態呈斜列的透鏡狀、似層狀。
礦區控礦因素主要為構造和巖性。礦區位于尖山向斜北翼的次級短軸背斜以北,處于多個構造的交會處,也就控制了成礦范圍。黑云石英片巖的阻隔作用和良好的大理巖性使其易生成具有工業意義的礦體。常見磁鐵礦交代石榴石、透閃石、透輝石等礦物,形成一些交代殘余,交代脈狀等交代構造,在大理巖中由于礦液的擴散交代使磁鐵礦形成侵染狀構造。礦區矽卡巖普遍,但規模不大,基本上無分帶現象,鐵化大理巖為典型的熱液蝕變。礦床成因屬產于高溫熱液交代磁鐵礦礦床。
3.12-6號礦體
礦山在生產過程中,施工至CM26號穿脈頂板時,發現巖石較破碎,節理發育,有矽卡巖出現,且含暗色礦物多,屬片巖與大理巖接觸帶。這些線索推測可能會有小礦體產出,于是將CM26號穿脈繼續向前施工,但未發現礦體,只是發現了礦化帶,仍舊是節理發育帶。但在西側一壁及頂上發現磁鐵礦細脈,繼續向西追索,發現了2-6號礦體(見圖3-1)。

為了進一步探明2-6礦體的上下延伸,礦山在1057m中段向上施工了上山,作為探采結合的探礦工程,同時在CM30、CM32頂板向下施工了坑道鉆。
經過坑探、坑內鉆勘探后發現2-6號礦體產出于1021中段21勘探線。礦體呈透鏡狀、礦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平均傾角64度。控制長度60m,控制最大斜深8m。礦體厚度0.31-5.82m,平均厚度3.06m。厚度變化系數95%。礦體單樣TFe品位一般在25-38%之間,單樣最高品位38.68%,平均品位32.36%。品位變化系數22%。MFe平均含量44.77%。
3.22-2號、2-3號、2-4號礦體
2012年8月16日—9月17日,第一地質大隊地調所完成地表鉆探1200.20米,做了相關物探磁法測量;根據物探異常顯示,北面施工鉆孔情況,ZK263磁性體在鉆孔的南側,鉆孔在東西向磁性體的中部位置,磁性體距井大致10-34米,深度在150米。ZK223孔總體異常在90米左右深度是見礦異常特征,異常最大幅值Z= 44000nT,而110處是磁性體旁側尾部特征。由以上特征判斷:磁性體在鉆孔的南側,鉆孔在東西向磁性體中部位置,磁性體距井大致36米。
礦山在 1021m水平 CM6號穿脈掌子面施工了坑內鉆KDZ2612、KDZ2614。發現了此礦體。為了更清楚的摸清此礦體的上下延伸情況,礦山把CM6、CM9繼續施工,穿透了礦體,并在頂板施工了向下的坑內鉆。
經勘探 2-2號、2-3號、2-4號礦體產出于 1021中段CM9-CM6穿脈之間。礦體呈透鏡狀、礦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受斷裂控制。2-2號礦體平均傾角53度。控制長度42m,控制最大斜深18m。平均厚度6.22m。平均品位40.01%。2-3號礦體平均傾角38度。控制長度95m,控制最大斜深17m。平均厚度3.80m。平均品位39.81%。2-4號礦體平均傾角41度。控制長度88m,控制最大斜深14m。平均厚度3.07m。平均品位48.82%。
經過上述例子,總結如盲礦體勘探經驗:(1)根據礦體分布特點注重找礦線索和找礦規律,不放過任何小的線索規律。尖山第二鐵礦礦體分布特點主要有①礦體主要產于第四、五、六巖性段內,或大理巖與角閃片巖的接觸面上,一般含暗色礦物多,顯層紋,厚度不大的大理巖含礦性較好,而質純、粗晶、厚度大的大理巖含礦性性極差。②礦體一般與矽卡巖的關系較密切,礦體沿走向尖滅時,其尖滅端往往為矽卡巖,礦體中局部見早期矽卡巖殘留體,礦體的頂底板多數見矽卡巖出現。③礦體埋藏西部淺,東部深,深部易出現盲礦體。(2)通過多手段勘探,重視物探在鉆孔中的應用。(3)開采礦山可使用井下坑內鉆進行勘探,投入少,時效快,但勘探范圍有限,適合局部勘探。(4)要加強地質綜合研究,從礦體成因中透析可能成礦的部位,倒推礦床演化歷史,統籌開采礦山的礦體分布。(5)注重收集細小線索,與成礦有關的各種因素都要日常收集整理,以便與縱向橫向多方位研究。
[1]吳昌志.東天山覺羅塔格紅云灘花崗巖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其構造意義 [J].巖石學報,2006.
[2]王登紅,李純杰,陳鄭輝,陳世平.東天山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的初步研究 [J].地質通報,2006.
[3]周濤發,袁峰,張達玉,范裕.新疆東天山覺羅塔格地區花崗巖類年代學,構造背景及其成礦作用研究 [J].地質通報,2010.
[4]黃紹彬.淺談生產礦段隱伏盲礦體的尋找 [J].地球地質礦產,2014.
[5]楊新文.通過地質構造分析尋找盲礦體[J].中國錳業,2012.
[6] 劉國輝,馮曉宏. 《尖山第二鐵礦2012 年儲量核實報告》,2013.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2-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