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馬迎晨
位于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科布倫茨的國防技術博物館是德國熱兵器的集大成者,近日《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參觀了這里,二戰后德國早已鑄劍為犁,但從這些默默無聲的兵器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德國強大的力量,感受到德意志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精益求精,有匠人精神的德國。
在博物館炮兵裝備展廳的門口,立著一枚黃色的巨型彈頭,其直徑為380毫米,這是艦炮的炮彈。據介紹,一發炮彈的重量足有半噸多,最大射程為35公里,在15公里距離內可以輕松擊穿440毫米的裝甲。1941年的丹麥海峽之戰中,“俾斯麥”號就是用這種炮彈擊沉英國皇家海軍最著名的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暗藏殺機的巨型炮彈是有強大的工業后盾的。
在這里可以看到德國許許多多享有“世界第一”美譽的兵器:第一支自動步槍Stg44突擊步槍、第一個反坦克火箭筒“鐵拳”30型反坦克火箭筒、第一挺通用機槍MG34機槍、第一個遙控爆破機器人“歌利亞”、第一款用于實戰的噴氣式戰斗機Me-262等等,甚至還有世界上第一款碟形飛行器RFZ(飛碟),讓人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二戰后美蘇兩國竭盡全力在德國搜羅軍工人才,其中包括德國著名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蘇聯經典的AK-47自動步槍就來源于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中間威力步槍彈”概念。在美國成功登月的行動中馮·布勞恩功不可沒。德國軍工原創設計通過蘇聯也間接影響了新中國的兵器工業道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中國隨處可以見到的軍用跨斗摩托,原型就是寶馬公司在二戰中為德軍設計的軍用摩托車。
在重武器展覽廳,聯邦德國軍隊二戰后的主力戰車豹I式坦克以實物的立體剖面來展示。參觀者站在被剖成兩部分的坦克中間,可以清晰地看到坦克內部結構。豹I式坦克是德國工業制造業近百年來日積月累的結果,也是德國精益求精的日耳曼工匠精神發揚光大的結果。坦克的每一個零件都加工得一絲不茍,每一個部件的安裝都嚴絲合縫,每一個器材的保養都認真到位。這種高度負責的精神是德國產品高質量的根本保證。
德國人就是這樣一切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日積月累就會形成強大的力量。這樣的德國讓人感到有些可怕,同樣也讓人心生尊敬。▲
環球時報2016-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