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瑩
電視劇是產品,更是作品,作品的一面如果總是被產品的一面壓制,觀眾便難以滿意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劇,是指根據有一定粉絲數量基礎的網絡小說、游戲、動漫等改編而成的影視劇。熱門IP既是粉絲的心頭好,也是投資方的香饃饃。但隨著IP劇不斷呈現于熒屏,口碑兩極分化也很明顯。
成功的小說改編影視作品,都建立在編劇二次創作的基礎上。但是,當演員演技拙劣、五毛特效、劇情冗長、植入廣告聚集等問題充斥在劇集里,就大大降低了書迷和觀眾的期待值。
從2016年暑期檔熒屏來看,熱門IP再次陷入了玄幻劇的跟風熱潮,但是無論是特效展現還是服化道(服裝、化妝、道具),都存在炫技嫌疑,并沒有在內容表現上下功夫。
《幻城》劇照
許多IP劇片面講求演員的“顏值”“粉絲效應”,而忽視其演技,以及與劇中角色的匹配度,并且,臺詞設計比較單薄,不足以支撐起豐滿的人物性格。諸多因素,使原本火爆的原著作品在影視還原上少了那么些“味兒”。
如古裝劇《幻城》,原著熱衷于情懷與情感講述,讀者在主人公的靈力(法力)中解讀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和行為動機,如撥云見日,豁然開朗。但是到了同名電視劇中,觀眾的注意力便被難以接受的美瞳白發形象、看似炫酷卻又漏洞百出的特效和極其平淡無奇的臺詞所取代,完全消減了原著故事的感染力。
另一部看似“一股清流”的電視劇《青云志》,雖然在服化道上略勝一籌,但是冗長的劇情推進又令觀眾欲哭無淚。
《青云志》改編自《誅仙》,保留了大量主人公原型,清麗脫俗的青云門意境也算是下了工夫。但遺憾的是,原著以主人公張小凡的個人轉變經歷為線索,通篇是在打怪晉級,劇中在玩破案、糾結于角色情感、講著無邊無際的口水話,陷入了“世俗”的怪圈,讓觀眾觀劇熱情銳減。
一些IP劇在后期制作上也有趕工之嫌。《青云志》殺青于2016年4月底,7月31日正式播出——這意味著留給后期制作的時間最多只有3個月。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給以特效畫面居多的50集電視劇做后期,難度可想而知。
當然,我們并不要求電視劇完全成為小說的附庸或再現。適當的情節改編不僅有利于影像化的展現,也可增加角色的立體美感。但是一味迎合市場會成為IP劇創作的敗筆。
主創首先要做的是吃透原著的主題內涵,并能夠形成價值觀的影像化表述。電視劇是產品,更是作品,作品的一面如果總是被產品的一面壓制,觀眾便難以滿意。在糟糕的臺詞演繹和無厘頭的劇情推進下,即使主創團隊再怎么粉飾場面特效,也會讓觀眾昏昏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