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中國人把面子看得很重,即使是遇到丟人的事,也要“美其名曰”,找一個很華麗的借口進行解釋。
據《清稗類鈔》一書記載:晚清時期,中國屢受外國欺凌,幾乎每戰必敗,敗了之后,便只好用割地、賠款的方式來求和。但有一個現象,就是當時的公文中談到這些事時,都絕口不提“賠款”之說,而是用“撫恤”二字來代替。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其實就是為了面子,“賠款”行為是一種恥辱,而“撫恤”就不同了。雖然同樣是給對方錢,但撫恤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看你挺可憐,給你一點錢”,這樣天朝就保住了面子。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有一個叫吳大澂的人,寫了一篇檄文,在這篇文章里,吳大澂談到了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眾所周知,這兩次戰爭,中國都敗了,都以賠款了事。吳大澂也承認了賠款的事,但他說那不是賠款,而是天朝憐惜這些遠道而來的蠻夷不容易,所以恩威并用,給他們一點撫恤金……看明白了吧?吳大澂的觀點,其實代表了清政府的心態,明明賠款是丟人的事,偏得說成是撫恤對方,以此來維護天朝上國的尊嚴,來維護天朝的面子。
公元1127年,南下的金兵將宋朝的兩個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擄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國,對中原王朝來說,這是莫大的恥辱,所以史書上稱此次事件為“靖康之恥”。但這樣一件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在寫進書里的時候,就遮遮掩掩了。南宋有個叫王明清的人,寫了一本《揮麈后錄》,其中卷四寫到了靖康之變,用這樣的文字來介紹兩位皇帝被抓走這件事:“逮二圣(宋徽宗、宋欽宗)北狩,彭以無名位,獨得留內庭。”你看,“被抓到北國”,在這里變成了“北狩”。什么叫北狩呢?字面的意思就是“到北邊打獵去了”。明明是被人家抓走了,偏得說打獵去了,這和掩耳盜鈴何其相似啊!
同樣的事情,在清朝也出現了。1900年的“庚子國變”中,八國聯軍圍攻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但他們后來在談到這件事時,不說是“逃跑”,反說那是“西狩”——到西邊打獵去了。“總理衙門”是清政府為辦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豐帝批準成立,其職責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但“總理衙門”其實是它的簡稱,它的全稱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什么叫這么個名呢?其實還是為了維護面子的需要,是糊弄老百姓的,騙老百姓說:你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就是管理各國的事務,我們天朝上國還是老大啊!總理衙門存在了40年,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估計也騙不下去了,才改為外務部,不再“管理各國事務”了。
這種“美其名曰”心態,說白了就是一種阿Q心態,是數千年積弊造成的一種積重難返的普遍心理,里子輸了沒關系,只要面子不輸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