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睿
反恐題材電影《天空之眼》于2016年3月11日在美國上映。11天之后,比利時布魯塞爾發生連環爆炸,造成30多人死亡,340人受傷,3名充當人體炸彈的嫌犯當場身亡,加上另外兩人,均被警方認為和4個月前的巴黎恐怖襲擊有關聯。ISIS隨后宣布對該起爆炸案負責——一整套我們已經越來越熟悉的恐怖襲擊流程:人體炸彈、人群聚集區、大規模傷亡,最后是ISIS以幕后主使的身份亮相,炫耀戰績。
就像用生命為電影做宣傳,《天空之眼》講述了暴恐案發生之前的故事:英國情報官員歷經6年,終于追查到在東非恐怖分子名單上排名第四和第五的一對夫妻,二人正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一棟民宅內,策劃一起新的人肉炸彈恐怖襲擊事件,美軍的無人機和兩枚導彈已經就位,萬事俱備,只等無人機駕駛員按下發射按鈕。
但新的變量在此時出現,駕駛員發現在藏匿恐怖分子的院子隔壁生活的小女孩(之前有他通過無人機鏡頭看著小女孩轉呼啦圈的溫馨畫面),她蹦蹦跳跳地出門,在院子圍墻外設了一個小攤,賣媽媽做的面餅。小女孩天真可愛,笑起來的樣子讓人格外心動,于是駕駛員拒絕發射導彈,想給小女孩留下求生的時間——他期望小女孩能夠迅速賣光面餅,離開爆炸區。
但與此同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恐怖分子正在穿上裝滿炸彈的背心,因為監控能力有限,一旦他們錯失良機,人體炸彈進入平民聚集區,就會帶來80人左右的傷亡。電影向戲內戲外的所有人拋出一個難題:應該為了80人的“可能”死亡,而讓眼前的無辜小姑娘“確定”地死去嗎?
和很多人一樣,我最早是從桑德爾的公開課“公正”里聽說那個著名的胖子:你站在一座橋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沿著軌道從遠處開來,軌道盡頭有5名即將被撞死的工人,這時你發現身邊有一個大胖子,如果你把他推下鐵軌,他必死無疑,但電車會停下,你救了那5個人,卻殺了一個無辜的胖子。
這個假設經公開課傳播后為大家所熟知,以至于桑德爾將該課程內容結集出書的時候,只能用其他例子代替,但“電車難題”本就是倫理學上最有名的悖論之一。電車難題有無數衍生版本,上述胖子這一個,大概最契合《天空之眼》的劇情。
戴維·埃德蒙茲的《你會殺死那個胖子嗎》詳細闡釋了由電車難題產生的“電車學”,書中提到西點軍校將此作為哲學必修課的一部分,因為這有助于學生區分正義戰爭和恐怖襲擊。但不管是電影還是書,都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就像電影片頭打出的古希臘詩人埃斯庫羅斯的名言:“戰爭中,第一個倒下的是真理。”戰爭中我們做出選擇,卻不是依據真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寫下的一段對話可被視為是“電車難題”的雛形,書中伊萬和阿遼沙對談,伊萬說:“你想象一下,你在建造一座人類命運的大廈,最終目的是讓人們幸福,給他們和平與安寧,但為實現此目的必須而且不可避免地要摧殘一個——總共只有一個——小小的生命體,就算是那個用小拳頭捶自己胸部的小女孩吧,用她得不到補償的眼淚為這座大廈奠基,你會不會同意在這樣的條件下擔任建筑師?”書中代表純善的阿遼沙毫不猶豫,輕輕地說:“不,我不會同意。”
阿遼沙的回答在道德層面上看起來無懈可擊,倫理悖論僅僅作為邏輯假設時總是有趣的,但當現實需要不斷驗證這些假設時,大部分人卻沒有選擇道德完美。在宗教層面,生命不可量化疊加,但在當下,我們真的會為一個小女孩,放棄整個人類的命運嗎?
《你會殺死那個胖子嗎》一開篇,就是“二戰”時丘吉爾面臨的選擇:軍情五處可以使用假情報,誘導德國將飛彈轟炸的地點從倫敦市中區調整為更南邊的郊區,這樣會挽救超過1萬人的生命,但本來居住在南郊的人,則會被無辜犧牲。最后,飛彈導致了6000多人死亡,南郊眾多區域被炸得滿目瘡痍。
埃德蒙茲說,做出這個決定時,丘吉爾可能沒怎么失眠,因為他每天都得面對諸如此類的道德困境。同一個丘吉爾也曾說過,“真理無可爭議,惡意可以攻擊它,無知可以嘲笑它,但最終,它屹立不倒”,沒有人知道丘吉爾所謂的“真理”應當如何具化:是6000人的生命,還是1萬人的生命?
這就像《天空之眼》的結局,在經過諸多官僚煩瑣而低效的討論,以及指揮官強行讓技術人員移動導彈攻擊點,將爆炸后小女孩的死亡概率降為50%之后,導彈發射了。第一枚沒有完全炸死女恐怖分子,于是又有了第二枚,這一次,恐怖分子和小女孩一起,失去了機會。
更為諷刺的是,傷心欲絕的父母試圖在路上找車將小女孩送往醫院,最終幫助他們的,卻是電影中被視為反派的當地軍隊。戰爭中正邪雙方的標簽,因為一個小女孩的生命,來了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調。在電影的最后,是艾倫·瑞克曼飾演的軍人對下屬說:“永遠不要跟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早在300年前,康德已經警示世人,“永遠不能僅僅把人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始終要將之作為目的”,但如果手段和目的同為人的生命時,我們將會在現實層面陷入死局。
這些年有不少影視作品探討過類似主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為了拯救瑞恩一人的生命,是否應該讓8個士兵去冒險?在《戰略特勤組》中,為了得到原子彈的下落,拯救幾千萬人的生命,是否應該以恐怖分子孩子的生命作為威脅?在《刺殺本·拉登》中,為了獲取本·拉登的信息,是不是就可以對知情人士無底線地使用酷刑?……這些探討從來不提供答案,但能夠進行這些探討,而非不假思索地做出抉擇,本身就證明了人性。在關鍵時刻的猶豫,既代表軟弱,也代表人道主義。
看完《天空之眼》后,我本來沒想寫這篇文章,因為類似的文章已經不少。但清晨起床,看見法國尼斯恐怖襲擊后的照片,滿地尸體,宛如地獄,最讓人震動的一張,是被覆蓋住的小女孩的尸體,旁邊是她的粉紅洋娃娃。這一場悲劇已經不可避免,但倘若在下一場悲劇之前我們有機會制止,但制止它發生的代價,是殺死一個抱著粉紅洋娃娃的小女孩,作為手握武器的人,到底會不會扣動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