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王煥堤既畫水彩畫,又寫回憶文字。水彩跟文字互補,是父親多年辛勤寫生勞作的精選。
一年四季,風雨無阻,興致所至,上街畫畫。父親畫水彩寫生入了迷。在菜市中畫,在雜院中畫,在垃圾堆、廁所邊也畫。落了雨,色彩淌下來,那就淌下來。水結了冰,等著解凍,然后接著畫。
寫生的奧義是“生”。生是生命,也是生活,生動,生息,生生。水彩寫生就是有這么一股特別的生機,傳遞“在場”的韻味。看這些水彩畫,相信你也能感受到畫家就在現場。畫家不斷與環境、與時間互動,抓取變化,將陰晴雨雪、喜怒哀樂,將感覺、直覺、心情、不可測的種種情形,全部封存在畫面之中。
水彩寫生,好比不化妝的鄰居,素顏、清淡、真實。相比之下,畫室里創作的作品,仿佛粉墨登場的演員——精心打扮,完成度更高,匠心獨具,卻“機心太盛”。
作為一門匆忙的藝術,水彩寫生需要快速完成,寫生畫面上凝固了動態的痕跡,令人回味的是“進行中”而非“完成”的味道,水彩寫生的缺陷裸露在外。一筆下去,壞了,也就壞了。畫錯了,將錯就錯,追求不可預計的趣味。
看一眼景色,看一眼畫。寫生是與風景對話,也是人與景的對照。寫生作品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性情。
水彩寫生包含錯誤與遺憾,藝術的美感也就在于此。不可預測,不可逆轉,亦如人生。
水彩寫生,是直覺的,把自己敞開給世界,讓光線和色彩,直接沖進來。
寫作,是反思的,在紙面上掂量、算計、組合。一個字,一個詞,如何恰當。
水彩寫生,將即時即刻的痕跡存留下來,幾乎完全無法修改;向著記憶深處走去的寫作,探索自我的歷史,涂涂抹抹,欲說還休。
父親一個人身兼兩職,這對組合真有意思。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才能咂摸出滋味兒。城與人,相互塑造。
每年我跟父親到哈爾濱老街道中兜兜轉轉,閑談一些過去的往事,也漸漸理解了一個人對一座城市的感情。我感到哈爾濱更陌生了。舊日的哈爾濱好像消失在雨霧中的摩電車,只能聽見鈴鐺響,車子已不見蹤影。
從前吃頓肉都像過節,戶外廁所冬天屎尿堆成山,樓板踩上去嘎吱響。如今,這樣的大雜院越來越少,人與物漸漸消失了。可是,凡瀕臨消失之物,才顯出好。
水彩畫中的哈爾濱,是一座歷史之城,也是作者的自我之城。城市生成了畫家的記憶,街道充滿了舊日的痕跡。舊日子浸透了灰塵和油漬,越來越遠,卻愈發有滋有味。
父親的文字,仿佛舊棉布一般樸素、洗練;他的水彩寫生,卻洋溢著丁香花一般濃郁的抒情味道。文字輕描淡寫,干凈利落,謹慎節制,欲言又止;寫生畫面卻充盈夢幻氣息。在水霧氤氳中,在色彩交融中,世事變遷的窮街陋巷,重新閃著光。
文如其人,畫如其人。哈爾濱不僅僅是父親所描繪的對象,同樣也是自我的象征,描繪自身的兩部分——自我節制與抒情的沖突。
用畫筆與文字追溯一座城,同時也是一個老哈爾濱人的“自我完成”。
水彩寫生搭建“空間之城”,是對哈爾濱老街巷的探索,是謂“看得見的城市”。
而語詞搭建“敘事之城”,則是對哈爾濱時間的探索,這些私人的小歷史,構成“看不見的城市”。
畫筆與回憶,為正在坍塌的城市時空重新鍍上金光。前塵舊夢,淺嘗輒止,意猶未盡。如同白酒一盅配小菜一碟。帶我神游美好的“凝固瞬息”。
作者簡介:王可越,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博士。美國波士頓艾默生學院訪問學者。從事媒體藝術研究及創新方法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