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
夏秋外出,活潑好動的寶寶四處奔跑,免不了磕磕絆絆,擦傷扭傷。一旦出現外傷,該如何處理,父母心中有數不著急。
關節脫位
寶寶骨骼發育未成熟,運動中不留意會出現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寶寶會出現疼痛和活動受限。這時父母要安撫寶寶情緒,讓寶寶盡量安靜下來。避免寶寶過度緊張、害怕。耐心詢問寶寶痛處,如果能看到關節部位變形,不能活動,或寶寶感到疼痛等自覺癥狀,可初步確定為關節脫位。如果是肘關節脫位,可用布做成三角巾,把前臂托起,掛在脖子上,固定在胸前;如果是肩關節脫位,應俯臥垂臂,俯臥垂臂可減少肩關節處于非正常狀態的程度,放松肌肉,減少疼痛。如果是頸部寰樞關節半脫位,寶寶頭頸傾斜,活動受限,這時不要隨意搬動寶寶頭部,保持原位盡快去醫院就診。
小提示
不要為了安撫寶寶而揉搓寶寶受傷部位,揉搓容易造成關節脫位周圍組織的二度傷害。沒有醫學背景的父母更不要隨便給寶寶進行關節復位。雖然關節復位越早越好,但一定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燙傷
具有冒險和探險精神的寶寶可能會不小心燙傷。一旦被燙,父母要立即抱起寶寶,將被燙部位用流動的清水沖洗,并浸泡在干凈的冷水中,直到寶寶不再有痛感。一般來說,浸泡時間越早,水溫越低(但不能低于5℃,以免凍傷),效果越好。但傷處已經起泡并破了的,不建議浸泡,以防感染。這時最好冷敷并帶寶寶去醫院。同時父母要給寶寶精神安撫,輕輕地在寶寶傷口附近吹吹,親親寶寶,幫助寶寶緩解緊張情緒。
小提示
記得用剪刀掉被燙部位覆蓋的衣物,如果衣物與傷口有粘連不要動,更不可用力拉或脫,到醫院交給醫生處理好啦。
臉部燙傷不要用冷水沖,可用冷毛巾輪流濕敷。
沖洗后不要隨便涂抹牙膏、醬油等物,以免造成感染。
燙傷可分為
一度燙傷:皮膚變紅,并有火辣辣的刺痛感。
二度燙傷:患處產生水泡。
三度燙傷:皮下脂肪、肌肉、骨骼都有損傷,皮膚呈灰色或紅褐色。
處理
局部降溫后可涂麻油、燙傷膏等。
物理降溫時最好不要弄破水泡,局部降溫后涂抹燙傷膏。
用干凈布包住創面及時送往醫院。不要在創面上涂膏類藥物,以免干擾傷情觀察。
擦傷或劃傷
寶寶奔跑玩耍時不慎跌倒,出現局部皮膚擦傷或劃傷,如果傷口較淺,一般不用去醫院。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清創,而不是貼創可貼。因為擦傷表面常常沾有一些泥灰及其他臟物,為防止傷口感染,清洗創面很關鍵。可用淡鹽水(1000毫升涼開水中加食鹽9克,濃度約0.9%),沒有條件也可用自來水、井水邊沖邊用干凈棉球擦洗,將泥灰等臟物洗去。清創過程寶寶常會感覺疼,不過一定要堅持住喲。清創后輕輕涂抹消炎藥膏就OK了。注意不要涂得太厚,而后保持創面干燥,盡可能不著水。
小提示
傷口周圍可用碘酒、酒精棉球消毒,注意只可消毒傷口周圍,沿傷口邊緣向外擦拭;不要把碘酒、酒精涂入傷口內,否則會引起強烈的刺激痛,寶寶忍不了,也不利于傷口愈合。
盡量不給寶寶涂抹藥水。老年人喜歡用的紅藥水(紅汞),雖有防腐作用且刺激性較小,但與常用消毒劑碘酊合用可生成碘化汞,腐蝕皮膚,現在已經不用了;新鮮傷口不宜涂紫藥水(龍膽紫),此藥雖殺菌力較強,但有較強的收斂作用,涂后創面易形成硬痂,而痂下組織滲出液存積,反而易引起感染。
皮膚擦傷慎用創可貼。一般擦傷皮膚的創面比普通傷口大,再加上普通創可貼的吸水性和透氣性不好,不利于創面分泌物及膿液的引流,反而有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容易引起傷口發炎。如果為了止血使用創可貼,建議兩小時左右去除,讓創面暴露。
如果擦劃傷嚴重,傷口大而深,局部出血、腫脹嚴重或受傷位置重要(如顏面部),建議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做清創處理,必要時注射破傷風針劑。
扭傷
扭傷對喜歡蹦跳的寶寶來說很常見。如果出現扭傷,寶寶會感覺非常疼,尤其是活動時疼。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讓寶寶活動,查看疼痛部位。看看扭傷部位是不是腫起包包。觸碰腫包寶寶會疼得大喊,這時要冷敷或冰敷,其目的在于防止內出血持續。冷敷原則在受傷后24小時內進行。
1. 把毛巾用冷水浸濕,敷在腫包上,每隔5分鐘左右更換一次,持續20分鐘。
2. 將冰塊包上毛巾進行冰敷。
3. 少活動,2~3天后可以進行按摩和熱敷,促進血循環,消腫止痛。
4. 扭傷常伴有骨折或關節脫位,如果冷敷后寶寶疼痛無緩解,建議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