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好”孩子,在老師眼里家長心里是受歡迎的孩子。可是,“乖”孩子,“好”孩子,真的是“完美”的孩子嗎?
林巨
兩個孩子的爸爸,北大心理系畢業,花徑美德工程創辦人,中國生命教育、心靈教育的探索者,開拓者和弘揚者。他所提出的“無分別的愛”“和心在一起”的教育理念,逐漸成為新時代生命教育、心靈教育的一面旗幟。代表作有《媽媽,我可以這樣嗎》《媽媽,請這樣愛我》《養心書》等。
小太表現特別“乖”的故事
小太剛來幼兒園的時候,表現特別“好”,特別“乖”,接近“完美”。比方說,他能從早上到晚上一個錯誤都不犯,吃飯的時候恭恭敬敬地吃飯,一個米粒都不掉,喝水的時候端端正正地喝水,一口水都不灑,玩玩具的時候絕對輕拿輕放,和別的小朋友說話總是溫柔細語,老師說什么立馬就干什么不打一點磕巴……總之,幼兒園所有的規則,在他的眼中,好像都是高壓電線,離得越遠越好。
老師們就覺得小太活得特別累,果然,媽媽也來跟老師溝通:
“李老師,小太最近不喜歡來幼兒園。”
李老師:“我也正要跟您溝通呢。”
李老師就把小太在幼兒園的表現和媽媽仔細溝通,媽媽說:
“對,他就是愛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永遠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給老師,把自己‘壞”的一面都藏起來,所以他活得特別累。”
李老師問小太在家里表現怎樣,媽媽說:
“在家里倒好,自由自在的,沒有什么約束。”
聽到這兒,李老師松了一口氣,要是在家里也這樣,那就真“麻煩”了。
李老師是如何“對癥下藥”的?
隨著對小太的了解越來越深,彼此的信任慢慢建立起來后,李老師開始逐漸“對癥下藥”,幫助小太從緊張中慢慢釋放自己。
情景一
有一次分享課,Tom帶來了二十多個棒棒糖,要和小朋友們分享,每個小朋友都有,但是不知怎么就把牛牛給漏了。
小太第一個就發現了,對Tom說:“Tom,你還沒有跟牛牛分享棒棒糖呢,你給牛牛也分享一個吧。”
Tom就過去給牛牛也分享了一個棒棒糖。
原來,Tom分糖的時候,小太就在旁邊仔細看著,看誰沒有分到,就提醒Tom一下。
……
情景二
冬天中午午睡脫衣服的時候,小朋友們都穿得比較多,很容易發生衣服脫不下的情況。有的小朋友會說“老師,我脫不下來,我有點著急”,來請求老師幫助,有的小朋友則會哭。這時候小太就會說:“沒關系的,一會兒老師過來幫助你。要不我來幫你吧。”他也會這樣去做,如果實在脫不下來,他也解決不了,他就會跟老師說:“老師,你去幫幫誰誰誰吧,他衣服脫不下來了。”
慢慢地,小太不僅會對自己說“沒關系”,也會對其他小伙伴說“沒關系”了。
情景三
有一天上涂色課,涂一個小花園,小太給涂到外面了,小太很著急:老師老師,你看我的畫畫到外面去了。
李老師:沒關系的,每個小朋友畫的畫都是不一樣的,你這樣畫也很漂亮呀。每個小朋友的畫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畫各有各的美,是不是?
小太:嗯。
李老師:你看,涂出界有涂出界的美,不涂有不涂的美,是不是?
李老師拿起畫,指著線條走向,引導小太從不同角度欣賞自己的畫。
小太:是啊,真是的。
小太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的開心。
李老師:所以,沒關系的,只要自己高興、自己喜歡就好,你想怎么畫都可以,是不是?
小太:嗯。
小太和老師聊完,就安心了,繼續一點一點地慢慢去畫,至于是否涂出格了,他已經不在意了。不僅不在意,有時候,他還會故意加點小點綴,讓自己的畫看起來更漂亮。
……
就是這樣的慢慢地引導鼓勵,小太開始變化了。
情景四
有一次喝牛奶的時候,小太盛得太多,灑到地板上了,其他小朋友看見了就說:“小太,你怎么把牛奶灑在地板上了?”有的就跑去找老師:“老師,你看小太牛奶灑在地板上了。”老師還沒說話,小太緊接著就說:“沒關系的,小太,你一會兒拿拖把拖一下就好了,沒關系的。”
老師表揚小太:“小太,謝謝你練習了體諒的美德。”小太看著老師笑,說“沒什么”,然后繼續喝牛奶,一派從容淡定的樣子。
情景五
吃飯的時候,小太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了,小太看了老師一眼,覺得老師沒看到,就想把米飯藏起來或者重新撿到碗里來。李老師就對小太說:
“小太,沒關系的,掉在桌子上就掉在桌子上吧,吃完飯的時候把它撿到餐盒里就可以了,沒關系的。”
情景六
玩玩具的時候,小太的玩具被小朋友搶走了,小太的第一反應是想找老師告狀,但想起了那個規則——玩玩具的時候小朋友之間要友好。這樣他就不敢去找老師說了,只好在原地一動不動地坐著,看上去很郁悶。于是,李老師主動走上去說:小太,老師看見你的玩具被小朋友拿走了,你是不是很生氣呀?
小太:嗯。
李老師:那咱們兩個一起想個辦法吧,你現在怎么想的跟老師說說,怎么想都沒有關系的。
小太:我想把那個玩具要回來,我不想讓他玩。
李老師:哦,你是這樣想的,你很想玩那個玩具是吧?
小太:是的,老師,我很想玩。
李老師:你暫時不想和他分享,對嗎?
小太:嗯。
李老師:沒關系,你是這樣想的,就這樣去做吧,你要是需要老師幫助的話,就來找我,好不好?小太點點頭,就站起來去跟小伙伴要玩具去了。
我們發現,不知什么時候,對于小太來說,外在的規則,已經漸漸消淡下去了,但是,內心的規則——生命高貴的自由、美德和愛,生命真正的規則,卻也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升了上來。
生命啊,就是這樣地,漸漸長大的。
心靈啊,也是這樣地,漸漸開放的。
人性啊,更是這樣地,漸漸發光的。
花徑寄語
規則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就是:不應該做什么。一種則是積極的,就是:應該做什么。
很多伙伴希望通過告訴孩子不應該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來教育孩子,當孩子做到或做不到的時候,就會給孩子以相應的后果。也就是說,很多伙伴希望通過幫助孩子建立起規則感來幫助孩子成長,并發自內心地認為,這就是教育。這條路,看起來確實很好、很正確、很光明,但是……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關鍵環節,這就是:孩子憑什么能做到(遵守規則/道理)?所以,我想,更為關鍵的問題是:不是規則(道理)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不是規則(道理)本身合理或者不合理,而是:孩子憑什么能做到?如果一味強調道理和規則,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道理和規則)的話,如果教育真的是這樣的簡單和機械的話,那么,你每天給孩子念100遍“學生行為規范”,就是最好的教育了。顯然,事情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所以,真正的教育,也根本不是這樣子的。就像小太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很多時候,規則意識淡一點,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