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楠
微博的收入和用戶雙雙高速增長,它再次站到了聚光燈下。
如果說2013年,讓十個互聯網觀察家來評選出最讓人失望的互聯網產品,新浪微博一定會名列其中。那個曾經被寄希望于“改變中國”的輿論平臺,一度變成了網紅、微商、僵尸粉、毒雞湯和段子手代名詞。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新浪微博,平臺的活躍度持續降低,營收也始終無法讓人滿意,整個2012年,微博的虧損超過1億美元,而營收僅為支出的41.25%。
然而幾年過去后,誰也沒想到的是,微博成為了整個中概股的龍頭甚至唯一的亮點,微博的收入和用戶雙雙高速增長,它再次站到了聚光燈下。
根據微博剛公布的二季度財報,其總營收達9.27億元,同比增長36%,凈營收同比增長516%。用戶數據上,微博6月的月活躍用戶數較上年同期增長33%,至2.82億,其中89%為移動端用戶。而股價,更是從2015年8月最低時的8.78漲到了目前45以上的高價(8月16日),漲幅超過500%,這不到短短一年的時間,微博到底發生了什么?
很多人說,微博既然是阿里系的,自然依靠阿里輸血。的確,阿里巴巴在2013、2014、2015年已分別給新浪微博帶來4913萬美元、1.07億美元、1.436億美元收入,占微博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6%、32%、29%。
但從2016年開始,微博廣告營收中的阿里占比已經下降到了11%,究竟是哪一部分的營收出現了增長?
按照微博CEO王高飛的說法是,微博現在廣告的形式分三種:“一是信息流推廣廣告,二是展示廣告,三是與關鍵詞相關的話題廣告。”在二季度財報數據中,微博的信息流廣告收入已經占總廣告收入的53%。
這種所謂的信息流廣告是什么呢?這就要提到一個概念“原生廣告”,Buzzfeed的總裁Jon Steinberg對此的描述是:“當你用內容的形式并冠以該平臺的版本,就是一種原生廣告。”
這種新的廣告形式相比較純粹的展示廣告,更少傷害用戶體驗。而微博在2015年更新了一套算法,利用大數據的原理,不僅將原有的濫發廣告的營銷號進行了集中屏蔽(無法推送廣告),更能通過你的搜索記錄和關注對象,來判斷你的興趣,從而定向推送給你,你可能會關注的商品,這種信息流技術的實現,讓微博迅速從一個單純的媒體或者說廣告平臺,變成為了企業維系品牌、推廣產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小企業客戶的成長,2016年Q2,微博大品牌客戶同比增長45%,微博中小企業和自助客戶數同比增長107%。這些客戶往往直接通過和微博上的網紅、大V一起來推動產品的銷售,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網紅,從賣貨的角度來看,他們比明星的表現更出色,微博排名靠前的微博網紅賬號年GMV交易量甚至上億。上億元的流水如果沒有水分,能夠給這些網紅創造的商業價值是驚人的,而對于投放信息流廣告的小企業來說,也是一門相當不錯的生意,這部分收入原來屬于百度的長尾客戶,現如今卻給了微博。
很多人都在考慮一個問題,所有以UGC(用戶創造價值)為核心的內容社區,為什么規模一大就容易潰散?
從當年的天涯、貓撲到如今的雪球、人人,當人少的時候,感覺內容精彩、社區氛圍也不錯,而當用戶數量上升一個數量級之后,社區氛圍會迅速潰散,用戶會迅速流失。而新浪作為一個億級用戶的平臺,這些年一直在處理四個最重要的關系。
第一是用戶和內容生產者之間的關系。用戶希望多看內容,少看廣告。內容生產者需要不斷輸出廣告來影響消費者。一旦平臺無法提供穩定的流量,內容生產者就會流失;而當平臺無法提供穩定的收入,內容生產者就會把你當作一個純粹的分發渠道。
第二是意見領袖(KOL)和草根活躍用戶的話語平衡。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無論是在廟堂之上還是在江湖之中,都是如此。網絡給了大家平等發言的機會,給了優質內容創造者發聲的渠道,同時也提供給了草根活躍用戶表達觀點的空間。雖然留言區的質量層次不齊,網絡暴力屢禁不止,但自由表達作為互聯網的基礎要求,微博在這個平衡點上做的不錯。
第三是深度和廣度之間的平衡。微博從時政新聞起家,興于明星八卦,衰于段子雞湯,卻重生于生活美學。生活美學這個詞看上去太高大上,我們可以叫做“吃喝拉撒睡”。你別瞧不起這些東西,微博的主要恰恰來自于此,雖然明星創造的頭部內容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一條來自演員半夜發出的聲明,可以將所有的娛樂小編從床上拽起來,半夜寫報道。
但對不起,明星的錢,微博是賺不到的。微博的利潤恰恰來自于這些中V、小V所創造的“頸部內容”、“腰部內容”,他們在這些垂直的領域(美妝、旅游)往往能夠創造出更專業的內容產品,吸引細分市場的擁躉來購買產品。通過對于細分市場的深度運營,微博將長尾效應用到了極致。
最后一個,也是我認為微博做的最好的一點,就是上浮和下沉的平衡。所謂上浮,就是微博始終沒有放棄作為一個主流平臺,在面對全球重大新聞事件時的“當事人”角色,即便是最不愿意上微博的媒體人,也往往會選擇當事件發生的時候“微博搜一下”。甚至在西方媒體報道中國新聞的時候,也隨處可以看到“來自新浪微博”的水印,微博作為一個“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的平臺,給用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學習、了解全球資訊的渠道。
而與此同時,微博做的更好的是“下沉”。第一個是用戶城市的下沉,為了獲得二、三、四線城市,它通過在線下渠道做安卓機的預裝的笨辦法,滲入了這個市場,并使得其目前月活躍用戶89%的來自移動端,城市的下沉有效抵御了一線城市用戶流失的困境。
第二個“下沉”是用戶年齡的下沉,社科院曾經發布了一個《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的藍皮書,在2013年,該藍皮書發布的報告顯示,微博用戶多是“三低人群”,即低學歷、低年齡、低收入的人群。到了2015年呢,依然保留了這個觀點。在筆者看來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壞事,所謂的低學歷和低收入并不代表了微博的使用者層次低,而恰恰是因為微博用戶的低年齡所帶來的(主要集中在17-25周歲),隨著用戶年齡、學歷的增長和消費力的提升,微博未來的營收增速依然值得期待。
(作者系第一財經內容運營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