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明++劉經禮
1996年至2003年,鐵山村的形勢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由七臺河市名列前茅的先進村,“斷崖式下跌”成了“破落村”“垃圾村”“上訪村”。村集體積累由上千萬元轉身為“倒掛”數百萬元;新建成的村辦公室,因欠施工方的工程款而只能“鐵將軍”把門;偷盜常發、賭博成風、上訪不絕,打架斗毆成常態,7年間換了4任村支書、村主任……
黨員呼吁趕快結束黨組織的軟弱渙散狀態,群眾盼望“能人”“強人”領他們走出貧窮困境。
2003年5月30日,剛剛轉為正式黨員、年僅28歲的鄧云平就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成為七臺河市“兩推一選”村黨支部書記第一人。
可是,還沒等他與前任支書交接呢,一伙人已經到鄉里上訪了:“鄧云平太厲害,不能讓他干!”
鄉黨委領導也不含糊,連發三問:“選舉程序有沒有問題?鄧云平是黨員按照黨章、村民按照村委會組織法選舉出來的,不是鄉里派的吧?選舉是不是有效的?”上訪人沒話了。鄉黨委領導說,鄧云平是黨員、老百姓一票一票選出來的,鄉黨委政府支持他!
許多黨員、村民聽說這消息后,紛紛找到鄧云平:“好好‘治治他們,我們支持你。”
“我當書記不‘治什么人。”鄧云平忙擺手道,“我靠‘理,以理服人,誰都得講道理。”
從此,鄧云平就在大伙兒的注視下走上了“理”村之路。
“理”亂:還村子以整潔
全村共有14趟街,幾乎每趟街的道兩旁都被柴火垛、農機具、煤堆、垃圾塞滿了。兩車相向,錯車都困難。這也是上級檢查給差評、百姓說起來最討厭的狀況。鄧云平一上任,就決定拿它開刀。
他把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一是法律咨詢。村里有一位熟悉法律知識的老人,村“兩委”特地把他請到村部,詳細了解咋做合法、咋做不合法。二是村代會制定街道清理規定。立標準、定時限,獎懲并施、區分情況……先把“理兒”立起來。三是村“兩委”成員包片,對片內事務賦予全權處理權。
清街那天一大早,村里的大喇叭突然高分貝響了,播放村代會的清街決定,嚴令占道農戶三天內將自家的東西清理完畢。第一遍播完,馬上就播第二遍、第三遍……整天不間斷,目的就是讓消息家喻戶曉,促使村民自覺行動。
但是,第一天過去,除了干部、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家之外,沒有一家村民自覺行動。第二天、第三天白天仍是如此。村民對此并不看好:“這類行動每個新上任的村支書都搞過一把,全都無功而返。”
第三天晚上,數臺鏟車轟鳴上街,掐頭兒清理占道煤堆。占道的人家一見來了真章,連忙服了軟,請求黨支部寬限一天。黨支部答應了。第四天傍晚,14條街基本清理完畢。
但是,仍有兩家沒動。鄧云平聞訊后,走進其中一家,先沖男主人叫了一聲“叔”:“大街是走人、走車的地方,把農機具放道上你方便了,別人不方便。”那人說他家院里沒地方放。鄧云平說:“我是講理的。你家沒地方,我明天早晨開鏟車來給你找地方放。”說完,轉身去了另一家。
當晚,這兩家的鄰居報告:“他們都正往院里搬(農機具)呢。”
接著,鄧云平又硬是以“理”拆除了少數人家“擴建”的院墻、違建的房屋,疏通了各家門前的排水溝,栽了樹,種了花……
幾番動作下來,連開始上訪想阻止他當村支書的人都服了氣:“鄧書記,你做事占理兒,我們擁護你!”
“理”氣:還干群以和諧
有一年國慶節過后,上級要求各村秋整地。鐵山村有幾家農戶不響應,村黨支部只好花錢幫他們整了地。萬沒想到,這幾家倒不樂意了,讓村里把放倒的秸稈重新立起來,因為秸稈立著保墑。
鄧云平上任后,常拿此事告誡村“兩委”班子:“這是村民對干部有氣沒處撒。村民為啥對干部有氣?因為有些干部不為村民做事,沒給群眾帶來利益。”
所以,鄧云平甫一上任,就經常帶領干部們走家串戶聽取村民的意見、訴求,然后全力予以解決。
村民反映,有人把田間路毀成了耕地,靠路里面的地人進不去。鄧云平認為這個意見有理,于是率領村干部搞“通田間路”工程。
村民反映,地界不清,每年春耕都引發糾紛甚至傷害案,老實人吃虧。鄧云平覺得村民的反映有道理。于是,每逢春耕,村干部就主動、公正地調解土地糾紛,不再回避矛盾。
以往,各家蓋房都要比鄰居高一點兒——搶風水,常常導致鄰居反目,也破壞了村容整齊。于是,村“兩委”成立了村建設規劃委員會,統一規劃房屋、院落建設,嚴禁新建房比高斗闊。
一年剛開春兒,幾個水稻種植戶來找鄧云平,說水稻插秧雇人一天100元,成本太高了,而且很難雇到人。鄧云平就建議他們采用拋秧法。他們說,拋秧需要拋秧盤,那東西不知道哪疙瘩有。鄧云平就四處打聽,聽說吉林省德惠市有賣的,當夜就帶兩名干部上了路。過了幾天,他們不但買回來拋秧盤,還帶回來拋秧的基本要領。這讓水稻種植戶們每次提起都感激聲連連。
全村電視、電話、電腦百分百入戶,新農合、新農保百分百參加,街道亮化,路面硬化,村容美化,建設起有130多家店鋪的商業一條街……
一件件實事兒、好事兒,在潛移默化中理順了村民的“氣”。以前,有的村民迎面見了村干部,或者扭臉而過,或者直視而行,不理不睬。現在,村民見了村干部,或者笑臉相迎,主動打招呼,或者說說嘮嘮、提提想法。
“理”窮:還村民以富裕
20年前,鐵山村是七臺河市有名的富村。全村人不論男女老少、黨員群眾,無不期盼鐵山村再現昔日輝煌。
鄧云平承諾:“鐵山村只能更好。”
從此,拔窮根、去窮苗,讓村集體富起來,讓村民富起來,就成了村“兩委”施政重點中的重點。很快,鄧云平和糧貿公司簽了訂單,統一品種、統一管理,按標準種植小豆、高粱、谷子等旱田雜糧,結束了農民“春天不知種啥、秋天不知上哪兒賣”的困頓局面。
2006年,鄧云平在報紙上看到木蘭縣與上海奉賢區開展“滬哈合作”的消息,大受啟發,立即拽上市、區農委領導前往木蘭考察。回來后,他就組織辦起了七臺河市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鐵山水稻專業合作社,將各家各戶的零散地塊連成了片,分散種植歸口統一經營。很快,“組織起來”的優勢就凸顯出來:水稻品種優化了,采購成本下降了,產量與糧價雙雙提高了。
當年,在村黨支部組織的科普之冬活動中,水稻專家講起一項水稻種植新技術——大棚育苗。鄧云平一聽這個新技術可以使畝產量增加三四百斤,當即建議合作社采用。
然而,建育苗大棚是需要錢的,當時的鐵山村缺的就是錢。怎么辦?鄧云平盯上了茄子河區政府。區領導很支持他的想法,批給合作社10棟大棚,每棟大棚補貼1500元。鄧云平別提多高興了,可一打電話給某地專營公司咨詢價格,心里頓時沉甸甸的,人家說:“5000元一棟,不能再低了。”
不信就沒有“價廉物美”的。第二天早上4點鐘,鄧云平帶了兩個人,開車前往七臺河、寶清、迎春林場、虎林、密山、雞西,一路走一路比價砍價。晚上8點,鄧云平等人回到村里,拉回10棟育苗大棚,每棟1500元!10年過去了,鐵山村現在已經有了100棟現代化的育苗大棚,但這10棟用了10年的“大叔級大棚”仍在發揮著作用。
現在,鐵山村人均收入已逾1.4萬元,富裕程度遠遠超過23年前,但已考到宏偉鎮當公務員的鄧云平仍在為鐵山村“理”財:水稻專業合作社的“領地”已拓至周邊村屯,還要繼續擴張;價值超千萬元的農機合作社,還要繼續投入數百萬元更新機械;引進投資1160萬元的生態園區項目,集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采摘于一體,將成為鐵山村新的經濟增長點……